Month: May 2022

蓝冠“西电东送”白鹤滩-江苏特高压工程安徽段全线贯通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4月11日,蓝冠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安徽段完成了最后两个区段导地线架线施工。历经14个月,该工程安徽段全线贯通。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部主任程智余介绍,该工程安徽段线路全长共计361.8公里,杆塔共748基,途经六安、合肥、芜湖、马鞍山4市14县区。工程施工中,山区地形较多,架线风险高、安全管控压力大;工程关键节点的长江大跨越区段,旧塔拆除与新塔组立施工衔接任务复杂,且没有可借鉴的施工经验和方案,施工难度大;工程共跨越铁路、公路、通航河流及电力线路等217次,重要交叉跨越多,作业风险大。 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的重点工程,是促进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重大清洁能源项目。工程途经四川、蓝冠平台官网重庆、湖北、安徽、江苏5省(市),线路全长2087公里。工程建成后,每年可输送电力超过312亿千瓦时,替代原煤消耗14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2500万吨。

蓝冠平台官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打造世界领先绿色智能电网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4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规划提出,打造世界领先绿色智能电网。 1.提升电网供电能力 强化“环网支撑、多点注入、就地平衡”网架结构,结合全市重点区域和各区分区规划,布局一批电力工程,进一步优化全市网架结构,实施配电网提升改造工程,提高电网互倒互带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加快外部送电通道建设。重点推动北京西至新航城、北京东至通北、廊坊北至亦庄、西合营开关站至房山、天津北至亦庄等500千伏线路工程建设。到2025年,蓝冠北京电网500千伏外受电通道增加到18条37回路,输电能力增至4300万千瓦。 完善500千伏主网结构。重点推动通州北、朝阳CBD、丰台丽泽、亦庄、怀柔科学城5座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到2025年,北京500千伏变电站总数达到17座,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1290万千伏安。 优化220千伏电网结构。加快推动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到2025年,220千伏变电站达到129座,变电容量6466万千伏安,形成“分区运行、区内成环、蓝冠平台官网区间联络”的九大供电分区。 2.加快绿色电能开发利用 提高本地开发利用水平。推进青灰岭等集中式风电项目扩建扩容,在产业园区、农村地区试点建设分散式风电项目。实施“六大阳光”工程,有序建设一批分布式光伏项目。研究将安装光伏设施作为城市副中心等区域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强制性要求。 积极引进外埠绿色电能。深化与津冀等周边地区的能源合作,在北京周边有序布局可再生能源基地,积极推进环首都风电基地建设,适当支持晋蒙等区域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域外资源开发、绿电定向输送”的绿电进京新模式,开展绿电市场化交易。到2025年,力争外调绿色电量达到300亿千瓦时。 3.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释放电力技术创新引领效能,驱动电力行业发展进一步向智能化、智慧化迈进。鼓励新能源并网发电与智能调度等技术应用,整合储能、微电网、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等资源,构建3%—5%可调资源储备库,探索智能统一调度模式,增强削峰填谷能力,缓解电网运行压力。 原文如下: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2年3月14日 序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意义重大。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坚持首善标准,落实精治共治法治要求,推动城市管理法治化、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社会化,努力构建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强保障。 本规划主要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制定,是“十四五”时期首都城市管理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精细化管理,城市运行平稳顺畅,城乡环境整洁优美、清朗有序,城市管理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显著增强,城市管理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发展成就 1.重大活动保障圆满完成,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圆满完成重大活动保障任务。出色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党的十九大、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城市运行和环境保障任务,得到中央和社会各界高度肯定。 服务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以历次重大活动保障为契机,开展相关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和隐患排查治理,集中解决了一批影响环境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了周边环境根本改善,消除了一批影响城市安全运行的隐患,提升了城市运行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2.市容景观品质不断提升,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环境整治提升取得新突破。开展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市容环境景观提升,塑造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制定《北京市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市容环境景观管理规定》,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提升3123条背街小巷环境。实施长安街、颐和园、奥林匹克中心区、大运河、雁栖湖等景观照明提升工程,首都夜景环境品质大幅提升。 公共空间治理稳步推进。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治理,城市道路和广场实现“八无一减”。深入推进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二维码管理,完成1000余条主要道路近10万件设施上码。推进城市道路箱体“三化”和“多杆合一”治理。完成各类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1400余公里,拔除各类线杆3.2万根。规范治理违规户外广告牌匾4.8万余块,专项治理建筑物屋顶牌匾标识2.8万块。加强环境秩序治理,共立案处罚各类违法行为116万起,全市343个街道(乡镇)占道经营实现动态清零。公共空间环境更加清朗有序。 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围绕违法建设拆除、地桩地锁清理、废弃汽车与自行车清理、绿化补建、破损道路修补、道路照明完善、信报箱补建等重点,集中开展老旧小区公共区域综合整治提升,市民生活环境品质大幅改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开展农村街坊路保洁、生活垃圾治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公厕达标改造、公共照明完善、牌匾标识规范等七方面工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3.生活垃圾分类开创新局面,环卫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生活垃圾分类取得重大进展。修订实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立市、区两级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8%、参与率达到9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 环卫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和生化处理能力达到2.588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60%,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和综合利用率达到85.5%。实施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分级精细化管理,城市道路机械化(组合)作业率达到93.6%,城市一级道路路面尘土残存量年均值保持在10克/平方米以内。推进“厕所革命”,全市公厕达到20504座,提升改造公厕9549座,城市公厕等级达标率达到95%,基本实现农村地区三类及以上公厕全覆盖。 4.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推进燃煤清洁替代,优质能源比重提高到98.5%,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增加到10.4%。基本完成平原地区燃煤清洁能源改造。完成农村“煤改电”2111个村、86万户,“煤改气”552个村、22.1万户,通过拆迁上楼实现723个村清洁取暖。 燃气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三种气源、七大通道、10兆帕大环”多源多向天然气供应体系,天然气年消费量达到189亿立方米。平原地区新城及生态涵养区全部接入城市天然气管网,平原地区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镇镇通”。推进液化石油气市场整合,优化供应站点布局,液化石油气供应体系进一步完善。 供热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城镇地区供热面积达到8.95亿平方米,基本实现清洁供热。形成以热电联产、燃气供热为主导,多种能源、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供热体系,实现三河电厂、涿州电厂等域外热源进京供热,城市热网进一步完善。供热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单位建筑面积供热能耗比2015年下降6%,完成742个老旧小区、3500公里供热管线改造。建立供热服务管理系统和供热服务投诉与处置系统,供热投诉量逐年下降。 供电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电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外受电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外受电通道达到12条26回路,输电能力3100万千瓦。220千伏电网层面形成“分区运行、区内成环、区域联络”七大供电分区。全市用电量达到1166.4亿千瓦时,最大用电负荷达到2356万千瓦。城市供电可靠性明显增强,达到99.995%。电动汽车充电桩达到23万个、换电站达到159座,形成了车桩(站)协同发展的格局;全市平原地区电动汽车公共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形成“1个市级平台+N个企业平台”的服务体系,充换电设施互联互通能力持续增强。 5.综合统筹能力显著提高,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 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1+16+33+N”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建立网格化城市管理微循环工作机制,以及与各专业部门的协调处置机制,完善监督考评体系,网格化平台效能显著提升。…

蓝冠天津征集5G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 包括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重点行业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近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了关于征集5G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的通知,通知提到,5G典型应用场景主要是指以信创、蓝冠高端装备、集成电路、车联网、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天津市重点产业链为主体的智能制造领域5G应用,同时包括但不限于在智慧城市、智慧港口、智能电网、智能网联车、智慧商圈、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重点行业已开展的成功实践。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征集5G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的通知 各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市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5G发展的实施意见》《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中关于丰富5G示范应用场景的工作要求,加强经济社会各领域典型经验总结和优秀案例推广,蓝冠平台官网挖掘培育高质量供应商,现开展5G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征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范围和条件 (一) 申报单位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财务状况良好,在质量、安全、信誉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无不良记录。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津市级分公司可直接参与申报。 (二) 申报单位应既懂5G又懂行业,具有较好的5G融合应用产品研发和服务能力,包括但不限于科研院所、基础电信企业、电子信息技术企业、信息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其他工业企业或社会团体等。 (三) 申报单位应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5G典型应用场景的建设经验,至少有一个场景在天津市已落地实施且愿意主动配合开展现场调研和宣传推广。 (四) 5G典型应用场景主要是指以信创、高端装备、集成电路、车联网、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我市重点产业链为主体的智能制造领域5G应用,同时包括但不限于在智慧城市、智慧港口、智能电网、智能网联车、智慧商圈、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重点行业已开展的成功实践。 (五) 相关应用解决方案的技术知识产权清晰、无纠纷,赋能成效显著、商业模式相对成熟并且可复制易推广。 二、征集程序 (一)材料申报。申报单位如实、认真按格式填写《5G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征集书》(简称《征集书》,见附件)。 (二)材料审核。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对申报单位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对前期获得各区工信主管部门、市有关部门推荐的单位,在供应商资格审核中将予以优先考虑)。 (三)公示宣传。对通过审核的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以适当形式予以公示,并通过专题宣传、供需对接等方式,支持申报单位在津推广解决方案。 三、有关要求 (一)本次征集遵循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原则,在具体申报操作中可酌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分别为: 单位直报方式。申报单位填报《征集书》并加盖单位公章和相关签章后,可以将相关材料电子版本直接报送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部门推荐方式。申报单位填报《征集书》后,将纸质件报送至各区工信主管部门或市有关部门。相关部门对《征集书》内容进行审核后,在封面相应位置加盖公章反馈给申报单位。申报单位再将相关材料电子版本发送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各区工信主管部门、市有关部门,按照征集内容和征集范围,组织辖区内或行业内相关单位积极申报。对有推荐需求的单位,各区工信主管部门、市有关部门应做好材料审核及推荐工作。 (三)各申报单位请于2022年4月25日前,将申报材料电子版报送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通信发展处指定邮箱。(《征集书》整体应为word格式电子文件,封面和“单位申报申明”部分须另附盖章扫描件)。

蓝冠网址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十四五”数字云南规划印发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近日,云南省发布《“十四五”数字云南规划》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能源互联网。大力发展智能电网,蓝冠网址推进全省智能电网示范区建设,提高电网调节性、灵活性,保障电力供给和电网安全稳定。鼓励省内重点发电企业,部署电力生产现场通信网络,推进电力生产数字化应用建设。引导电力企业发展数字化电力调度、输变配电体系,推进配电设备智能化改造升级,实现一体化大电网监控预警和分析决策。加强政府能源管理和决策数字化,建设能源综合运行分析、安全监管、“一部手机办事通”掌上能源模块等服务,提升能源治理和公众用能服务能力。加强数字化天然气安全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开展天然气传输设备及管道的状态监测、泄漏报警、智能巡检等应用建设。 “十四五”数字云南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蓝冠客服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决策部署,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数字云南”建设,用“数字”为经济赋能、为发展提质、为治理增效,依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谋划建设“数字云南”,数字基础不断夯实,数字产业快速发展,数字应用加速创新,打造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单项冠军”,数字化发展成为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完成全光网省建设,固定宽带实现行政村100%覆盖,省际互联网带宽能力达28Tbps(太比特/秒)。移动通信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建成4G基站21.5万个,4G网络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完成5G基站建设1.9万个。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全省共建成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超4万架。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海量语言信息处理工程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先后落成,多项南亚东南亚语言处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数字政府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基本建成对接国家平台,联通省、州市、县、乡、村五级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5%、全程网办和零跑动率34%,初步实现“一网通办”。打造“一部手机办事通”APP,实现20个办事主题1363个事项“掌上办”,构建“无处不在”的移动政务服务。社会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更加精准,公安高清视频监控不断完善,新一代移动警务终端实现100%入网。交通数字化管理水平快速提升,全省高速公路光网、感知网初见雏形,实现部分路段路网运行信息实时采集。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云南省环境资源数据中心持续升级,汇聚超过5.6亿条生态环境数据,初步建成林业资源“一张图”,建成防汛抗旱、水资源等专题库,有效支撑数字生态应用发展。 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数字产业化规模实现快速增长,2020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3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平均增速超20%。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移动终端、显示器等实现“云南造”,硅晶圆片实现量产,成功突破一批稀贵金属电子材料技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方面,以区块链为突破口,挂牌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区块链中心,在商品溯源、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票据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应用示范。产业数字化转型提振加速,行业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农业数字化方面,打造105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制造业数字化方面,累计实施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73项,有效带动生产效率提高、运营成本降低。服务业数字化方面,持续开展“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实现游客服务、行业监管的数字化与智慧化。智慧物流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云南区域交换节点和云南国际“现代物流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数字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人口信息数据入库工作持续推进,全省累计发放65万张居民电子健康卡(码),实现就诊“一码通”。在全省各州、市、县、区部署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各类教学资源超过120万个。建成社会保险系统、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会救助资金全程电子化发放,发行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全省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突破4500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省级智慧养老平台录入全省主要养老机构近4000家,实现了养老服务机构统一管理。 数字城市建设成效初显。昆明市五华区、玉溪市、大理市、蒙自市、弥勒市、文山市先后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初步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有效带动全省数字城市创新发展。建成一批市域治理中心平台,配备网格信息采集设备,形成覆盖州、市、县、区、乡、村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有效提升社会治理工作现代化水平。“刷脸就行”工程加快推进,一批酒店、旅游景点、商业区实现刷脸入住、刷脸入园、刷脸支付。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数字枢纽建设稳步推进。昆明成为全国第四个拥有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的城市,我省与缅甸、老挝建成跨境传输光缆和国际信道出入口,国际传输带宽达1.03Tbps,国际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跨境贸易发展成果显著,2020年全省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规模达13.53亿元,建成云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通关、报检、融资、物流等“一站式”服务,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商务门户平台,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合作。构建中国(云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全省多个边民互市点实现无纸化通关全覆盖。上线南博会数字化平台,成功举办“永不落幕的南博会”。 (二)存在问题 尽管全省数字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数字化基础支撑能力弱、数字经济竞争力不强、数字化创新应用不够、数据共享协同水平不高、数字化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 一是数字化基础支撑能力弱。我省尚不属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尚未建成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昆明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尚不具备国际互联网落地业务,在全国网络结构布局中流量汇聚能力不强,枢纽地位亟待提升。城乡数字鸿沟依旧存在,全省有约5000个20户以上自然村未实现4G网络覆盖。政府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应用支撑能力不足,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核心基础平台,政务信息化建设“纵强横弱”、“分散碎片”普遍存在,有39.6%的政务信息系统运行在业务专网上,各类纵向业务专网自成体系,大部分与政务外网之间相互封闭、不能有效联通,制约了政府数字化转型。 二是数字经济竞争力不强。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3.85%,远低于7.80%的全国平均水平。行业缺乏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带动,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技术领域应用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整体竞争力较弱。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依旧不高,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农业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尚未得到规模推广。“上云用数赋智”发展刚刚起步,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传统产业粗放、低效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三是数字化创新应用不够。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各领域数字化应用广度和深度仍然不足,服务便利化、普惠化水平仍需提升。基层系统录入和操作负担重,政府治理、城市管理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创新水平较低。数据中心应用需求不足,全省大数据中心使用率仅25%左右,数字化赋能效用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各领域各部门对数字化发展认识仍存在不足,数字素养有待提高,在数字化建设中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发展支撑弱,数字化在各行业各领域未能实现全面突破。 四是数据共享协同水平不高。全省政务信息化体系建设集约化水平不高,“烟囱效应”现象明显,“信息孤岛”大量存在。政府部门间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数据壁垒依然突出,省直党政机关现有的457个主要政务信息系统分别由185个软件厂商承建,且采用不同技术架构标准和规范。数据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不足,移动政务应用协同效应未能发挥,应用领域局限,未形成百花齐放的全局态势。政府数据与市场、社会数据的融合深度不足,经济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五是数字化要素保障不足。省、州市、县三级的体制机制保障需进一步优化,发展政策、资金等要素保障需进一步增强。数字经济相关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业务和技术复合型的高端人才、企业家人才、实用型人才严重缺乏。省内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合作不够密切,未能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态势。创新投入不足,2020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左右,远低于全国2.4%的平均水平,无法满足数字化发展的创新要求。 (三)面临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已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以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创新周期大幅缩短,创新活力、集聚效应和应用潜能加速释放,数字技术正在全面融合渗透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治理、生产生活的赋能作用快速增强,数字化发展已成为各国重塑全球竞争力、谋求竞争新优势的共同选择。 从国内形势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多次强调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数字化发展设置专门篇章进行谋篇布局。 从省内形势看,目前我省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对云南省情特征、发展方位、工作重点作出精辟判断、给予精准指导,为新时代云南发展进一步打开了视野,指明了路径。“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把数字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坚持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城市同步推进,数字技术同全省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创新不断深化,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应用示范,为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新引领、数据驱动为核心,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深化数字开放合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的原则,聚焦人民群众需求,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协同推进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二)主要原则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能力,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应用大省。 集约共享,共建共用。加强“数字云南”统筹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集成建设,加速实现网络互连、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最大限度避免“信息技术壁垒”和“软件系统各自为政”,努力实现数字资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统筹布局,协调共进。落实“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和跨区域合作,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优势互补、共享共赢的区域数字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对内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建设机遇加快产业合作。对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外向型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数字枢纽。 积极稳妥,安全有序。加快构建泛在互联、融合智能、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支撑体系,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监管、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坚持安全保障与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确保网络、应用和数据的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数字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数字社会服务模式快速创新,数字政府运行与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和智慧化生活环境。 数字基础设施泛在智联。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光纤宽带网、无线宽带网、物联网实现深度覆盖,基本完成重点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建成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基础设施有力支撑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应用。 数字经济发展动能强劲。数字技术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一批有一定创新能力、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集聚区。数字产业化规模显著壮大,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实现深度融合,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快速释放。 数字政府实现高效协同。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政府自身革命相结合,实现党政部门间网络跨层级、跨区域、跨行业横纵串联贯通、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业务流程高效协同、政府决策科学智慧、社会治理精准有效。“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线上办理。 数字社会达到普惠便捷。形成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民生领域数字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更加完备,数字城市治理实现跃升,数字乡村治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数字化发展加快,公民数字素养不断提升。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数字枢纽初步建成。争取昆明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升级为全业务局,建成昆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进一步扩容。数字经济“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数字技术、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人文交流等领域与周边国家合作进一步加深,跨国界、跨地域的数字经济合作更加活跃。 数字生态体系健康安全。数字化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水平迈上新台阶,关键数据资源安全保护能力显著增强,全省数字化创新发展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蓝冠客服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拟对金华潘村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环评审批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近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拟对金华潘村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环评审批。 建设地点 潘村500kV变电站拟选站址位于金华市金义新区(原为金东区)东北约29.5km的溪口村,蓝冠网址500kV输电线路工程位于金华市金义新区傅村镇和义乌市上溪镇境内。 建设单位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建设项目概况 (1)潘村500kV变电站新建工程:主变终期规模4×1000MVA,本期新建2×1000MVA主变;500kV出线终期规模8回,本期出线4回;低压无功补偿装置终期每组主变按装设2组60Mvar低压电容器和2组60Mvar低压电抗器预留场地,蓝冠客服本期每台主变35kV侧装设2组60Mvar低压电容器。 (2)兰江~双龙2回线双开口π入潘村变500kV线路工程:新建500kV输电线路长度2×6.0km,按同塔双回路架设。其中,潘村⁓双龙侧线路长度约2×3.0km,潘村⁓兰江侧线路长度约2×3.0km,本期新建线路导线截面采用4×630mm2。另外,需要拆除500kV老线2×0.6km。

蓝冠网址陈海生:储能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预测,2025年我国储能市场规模保守场景下将达3550万千瓦,理想场景下将达5590万千瓦,这意味着2022年至2025年期间,储能将保持年均72%以上复合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在政府鼓励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加持下,蓝冠网址预计到2025年储能将形成千亿级市场。 一、储能发展背景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方面,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短、任务重。当前,主要能源国家已经实现了碳达峰,如英国、法国和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实现碳达峰,美国、日本也分别于2007年、2008年实现碳达峰,这些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大致经过50年至70年的过渡期。我国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就意味着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大约只有30年的时间。 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关键时期,蓝冠客服能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需要兼顾经济发展和低碳目标。我国资源天然禀赋形成的能源结构偏煤,能源科技创新不充分引起的能源利用效率偏低都严重影响着绿色低碳发展。我们既要为解决社会发展不充分问题提供充分的能源保障,还要兼顾“双碳”目标,无疑增加了能源转型的难度。 “双碳”背景下储能的战略意义 伴随着随机性、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以及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等交互式设备大量接入,电力系统将呈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化的“双高”特点,电力系统在供需平衡、系统调节、稳定特性、配网运行、控制保护和建设成本等方面都将发生显著变化,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为了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负荷平衡,储能将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预测,2025年我国储能市场规模保守场景下将达3550万千瓦,理想场景下将达5590万千瓦,这意味着2022年至2025年期间,储能将保持年均72%以上复合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在政府鼓励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加持下,预计到2025年储能将形成千亿级市场。 二、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和路径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 在储能本体技术方面,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能量密度等关键技术指标得到大幅度提升,应用成本快速下降且实现了百兆瓦级储能电站系统集成应用;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指标已经领跑全球。在储能应用技术方面,初步掌握了储能容量配置、储能电站能量管理、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相关核心技术指标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大容量储能提升新能源并网友好性、储能机组二次调频、大容量储能电站调峰、分布式储能提升微电网运行可靠性等示范工程。在储能技术支撑体系方面,我国初步建立电力储能标准体系,先后发布国家标准13项、能源行业标准35项、各类团体140余项,主导并参与IEC和IEEE国际标准6项。在储能装备产业化方面,我国已初步建成包括储能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功率转换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电化学储能装备产业链,电化学储能装备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主流储能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实现了关键材料和设备的国产化。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已进入商业化示范阶段。 储能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路线 储能技术的诸多特性使其在电力系统的发、输、配、用及调度等各个环节都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总体来看,电力系统对储能技术的需求可以分为功率服务和能量服务两类。对于功率服务,储能要满足电网的暂态稳定和短时功率平衡需求,因此需要响应快速的如飞轮储能、超导磁储能及超级电容储能等功率型储能技术。对于能量服务,储能用于长时间的功率调节和电能存储,主要应对系统峰谷调节以及输配电线路的阻塞问题,则需要具备一定规模和高能量转换效率的储能技术,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等能量型储能技术。 为促进储能技术快速发展,国家能源局于2020年12月发布了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示范项目分别采用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储热等多种技术类型,并覆盖储能主要应用场景,示范效应明显。从项目运行效果来看,可再生能源发电侧项目实现了与风电、光伏发电联合运行,能够有效增发清洁能源,促进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侧项目既能够削峰填谷又能够参与辅助服务,实现了多功能复合应用,提升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用户侧项目能够有效调节用电负荷和增加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用,在为用户节约用电成本的同时,促进节能减碳。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包括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以及储热)达到4575万千瓦,同比增长29%。2021年我国电力储能装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新增储能装机1019万千瓦,同比增长220%。与此同时,在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政策的重要影响。由于储能技术成本和市场对其应用价值的支付尚不匹配,储能投资敏感性极强,投资冲动和投资风险长期并存。“十三五”时期,储能经历了最为波动的发展阶段。2017年,储能指导意见应需落地,提升了储能市场应用活跃度,受此鼓舞,2018年我国储能产业呈爆发式增长,当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88.29万千瓦,国内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也首次突破吉瓦大关。但进入2019年,我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仅为83.8万千瓦。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我国储能技术应用又迅速进入了调整期。2020年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储能作为构建零碳电力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再次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三、发展趋势及展望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窗口期,也是我国储能技术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储能要大规模应用目前仍面临不少挑战。首先,关于储能安全、规模、成本、寿命的技术先进性和成熟度还不能完全满足应用的要求,部分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其次,储能设备与储能电站的标准体系仍需完善。再次,储能的成本疏导难题依然存在,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价格机制。 “十四五”时期,要强化储能技术创新,明确技术应用的发展路线。大型抽水蓄能在“十四五”期间仍是电力储能的主体,将在传统技术基础上研制大型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的关键设备,建立变速抽水蓄能技术体系。储能电池将是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十四五”时期要集中攻克大容量长时储能和长寿命低成本锂离子电池技术,开展液流电池关键材料、电堆设计及系统模块集成设计研究。重点突破储能电池老化检测与评估等相关技术,保证电池安全性的同时延长循环寿命,提高电池修复与回收再利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关注并发展分布式储能与分布式电源协同技术,掌握多点布局储能系统聚合调峰、调频及紧急控制理论与成套技术,实现广域布局的分布式储能、储能电站的规模化集群协同聚合。 “十四五”时期,要不断推进储能技术与装备的研发示范。作为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的代表,压缩空气和液流电池初步具备10万千瓦级以上的储能电站示范和推广条件。随着智能微网关键技术的成熟,岛屿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大规模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有望全面实施。通过开展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应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和稳定性应用、提升用能智能化水平应用、推进储能支撑能源互联网应用等不同技术路径和场景的应用示范,不断探索技术创新方向。 “十四五”时期,要秉持“谁受益、谁承担”原则,结合技术特性建立长效市场机制、明确政策导向。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储能既可以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又可以配套可再生能源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安全运行。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通过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商业应用的有机结合实现多重应用价值叠加。在电力系统中既能够独立参与市场交易,又能够发挥聚合效应,从而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完全可以期待,随着储能技术的进步、储能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新型储能必然成为我国现代能源体系中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利器,为推动面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变革,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蓝冠注册频繁停电影响经济民生 “中国力量”有望终结津巴布韦电荒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很多国内亲友问我,你在津巴布韦当驻外记者,工作生活上都有哪些困难和不便?我觉得其他困难都可以克服,但频繁的停电可以说是生活中最让人头疼的事情之一了。在这里,停电基本没有任何通知,说停就停,停多久也没谱。有时是因为故障,蓝冠注册但绝大多数时候是因为电力短缺导致的拉闸限电。今年以来,记者站所在区域已经至少停电40次,平均每3天停一次电。 津巴布韦面临“电荒”的原因有哪些?该国正在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作为津巴布韦的友好伙伴,中国又能为津巴布韦做些什么? 津巴布韦缺电之痛:捧着“金饭碗”受穷 停电对津巴布韦人来说,可谓是家常便饭。记者曾经历过连续100多个小时没电,也经历过连续2个月每天停电18个小时以上,只在23时到次日早晨5时之间来电。而对首都以外的当地民众来说,停电时间可能更长。 如此缺电的津巴布韦,其实并不缺乏电力来源。该国有着丰富的水电和火电资源,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曾向南非等周边国家售电。但由于缺乏投资,加上电力需求不断增加,目前该国的电力供应连满足国内需求都十分困难,这也导致了频繁的拉闸限电。 目前津巴布韦电力供应主要来自“一水一火”两个发电站——卡里巴南岸水电站和万盖燃煤电站。 卡里巴南岸水电站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几次改造扩容后,目前该水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1050兆瓦,然而由于部分设备老化,实际发电量远达不到装机容量,目前为687兆瓦。另外,该水电站受降雨的影响很大。比如2019年津巴布韦遭遇旱灾,降水不足导致卡里巴南岸水电站水位严重降低,发电量急剧下滑到正常时期的三分之一,拉闸限电成了那一年津巴布韦民众和企业不得不面对的常态。2021年年底以来,卡里巴大坝进入维护期,水电站部分机组需要停运,发电量明显减少,也导致频频停电。 万盖燃煤电站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总装机容量达920兆瓦,然而由于管理不善、设备老化等原因,目前该电站的发电量不足总装机容量的一半,蓝冠网址仅为406兆瓦,不少发电机组处于维护状态。 研究显示,目前津巴布韦全国有2000兆瓦电力需求,而该国发电能力不足1500兆瓦,缺口需要从邻国南非、莫桑比克和赞比亚进口。津政府表示,每月要花费1700万美元的外汇用于购电。由于经济不景气、外汇紧缺,津电力部门不时拖欠邻国购电款项,被邻国“断供”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剧“电荒”,影响企业生产和民众生活。津政府数据显示,每年该国企业因拉闸限电损失超10亿美元,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 此外,受经费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影响,津巴布韦经常发生电力系统基建设备被偷盗事件,比如变压器、铜导体、电缆等都曾遭到盗窃和破坏。津巴布韦电力部门表示,每年该国因变压器和电缆被偷盗造成的损失就超过200万美元。 “中国力量”助津巴布韦将资源转化为能源 拥有丰富发电资源的津巴布韦并非不想兴建新的电站缓解电荒,但受限于资金、技术等诸多瓶颈,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其施加的制裁,津巴布韦发展电力事业举步维艰。2005年以来,津政府开始推行“向东看”政策,不断加强与中国的各领域合作。在中国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帮助下,两国在能源领域进行了深度合作,也结出了累累硕果。 2018年3月,由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水电国际)承建的卡里巴南岸水电站扩机工程竣工,总装机容量300兆瓦,将该水电站的总装机容量提升了50%,大大减小了津巴布韦的电力缺口。 此外,目前中水电国际承建的另一项目——万盖燃煤电站扩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该项目2018年6月开工,是津巴布韦独立以来最大的电力项目。2023年建成后,将增加600兆瓦电力供应,预计可以完全弥补津巴布韦的电力缺口。 不过,随着津巴布韦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和居民对电力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曾表示,由于制造业的不断发展,预计该国2025年电力需求将达2500-3000兆瓦。届时新的供电缺口又将出现。他表示,该国将继续与中国等国际力量加大能源合作力度,以满足企业和民众的用电需求。 目前,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交界的赞比西河上,由中企参与的另一个水电站正在巴托卡峡谷开展前期建设工作,该水电站建成后,将为津巴布韦和赞比亚带来2400兆瓦电力供应。届时津巴布韦不仅能够实现电力自给,还有望向邻国出口电力。 中非能源合作的未来“路线图” 除了传统能源之外,在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中津两国也在不断加大合作力度。记者曾多次到当地农村采访,在一些没有电的农村地区,却依然能收到手机信号。一问才知道,中国企业在当地架设了太阳能供电的手机基站,确保手机信号“无死角”。在这些村庄,许多年轻人都购买了价廉物美的“中国造”太阳能电池板给手机充电。“中国力量”用这种方式,让村里的年轻人能够触摸到更广阔的世界。 中国与津巴布韦的能源合作,是中非能源合作的一个缩影。国新办发布的《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显示,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企业利用各类资金帮助非洲国家新增和升级输变电线路6.6万公里、电力装机容量1.2亿千瓦,有效提高了非洲各国的能源自给能力。 放眼未来,《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为中非能源合作擘画了“路线图”:中国将支持非洲提高水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基于非洲各国发展水平和能源需求,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沼气、潮流、波浪等可再生能源,通过分布式供电技术为非洲偏远地区提供稳定、可负担电力供应,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力量”将为保障非洲能源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中非能源合作前景将更加广阔。高俊雅)

蓝冠网址中电联 杨昆:先立后破 加快转型 携手开创电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发生重大变革,能源电力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抗疫前景难测、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极端气候频频出现、经济衰退风险延,在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下,保障能源安全的任务更显紧迫和重要。面对新形势和新考验,电力行业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和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凝聚全行业奋进力量,促进电力高质量发展,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保障。 电力行业发展取得新成绩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一年来,电力行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沉着应对世纪疫情和供需紧张带来的严峻挑战,统筹做好电力保供和推动能源转型,蓝冠网址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实现了电力行业“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 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圆满完成保供任务。去年下半年,电煤价格持续高涨,电力保供形势严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电力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全力以赴保民生、保发电、保供热,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提升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保障能力。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8.3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7.1%,高于2019年增速2.7个百分点。优质高效完成庆祝建党100周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保电任务,守住民生用电底线,践行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承诺。 加快清洁低碳转型,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煤电。截至2021年底,全国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1.2亿千瓦,同比增长13.4%,占总装机容量的47.0%,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比重,电力供应结构持续低碳化发展。装机规模约1亿千瓦的沙漠、戈壁、荒漠风电光伏基地已有序开工建设,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连续7年稳居全球首位。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大关,较2016年底实现翻番,已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清洁能源消纳取得新进展,风电、光伏和水能利用率分别达到96.9%、97.9%和97.8%。核电设备年均利用小时数超过7700小时,全国抽水蓄能电站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639万千瓦,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电力系统优化配置资源能力持续提升。 电力高质量服务民生,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力企业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全年为用户节省办电成本超650亿元。能源发展电气化特征愈加显现,新增电能替代电量约1700亿千瓦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保有量达到250万台,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超过27%,电气化水平位居国际前列。国家电网全面完成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五年规划配套电网建设任务,建成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12万余项,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3595项。南方电网投资398亿元建设现代化农村电网,农村及偏远地区频繁停电、长时间故障停电用户数分别下降75%、67%,发行全国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为农民增产增收、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电力改革不断深入,市场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电力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机制持续优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市场交易用户大幅增长,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电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体现,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3.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2%,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44.6%,是2015年市场化交易电量的近5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率先从发电行业起步建设,市场成交量突破1亿吨,是欧盟市场的20倍以上,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坚持自立自强,电力科技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电力行业采取“揭榜挂帅”等创新方式,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努力实现技术体系自主可控。2021年,电力行业荣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5项。“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投入商业运行,世界最大规模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在青海顺利并网,全球首个商用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并网发电,乌东德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雅中-江西特高压直流等一批世界级工程相继投产,大大增强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总体来看,过去一年,电力行业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底线思维,认真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全力做好电力保供,积极稳妥推动能源转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有力有序高效推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为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电力行业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做好全年电力工作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了深入分析,对电力行业改革、确保能源供应、建设能源强国等做出了系统部署。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也对能源电力提出了新要求,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这一系列要求,为电力行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新的一年,电力行业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形势十分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多重压力,局部疫情时有发生,但是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从能源电力形势看,世界地缘政治紧张导致能源价格持续增长,不断推高我国大宗商品及终端用能价格的上涨。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推进,新能源快速发展,能源转型不断深化,电力系统运行成本持续增加,电力供需平衡难度加大。 电力安全保供压力持续增加。尽管我国经济增速换挡,但电力需求还将处在较长时间的增长期。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5.5%左右。今年前两个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34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量8.7-8.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在新能源快速发展带动下,预计全年新增发电装机2.3亿千瓦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将达到13亿千瓦,首次达到总装机规模的一半。供应结构的快速转型对电力保供和新能源消纳提出很大的挑战。根据中电联预测,2022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部分时段部分区域电力供需偏紧。迎峰度夏期间,华东、华中、南方区域电力供需偏紧。迎峰度冬期间,华东、华中、西北、南方区域电力供需偏紧。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用电量年均增长超过5%,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9.5万亿千瓦时。面临“双高”“双峰”等问题的挑战,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任务十分艰巨。 “双碳”目标下的煤电价值需要正确认识。煤电一直是电力工业运行的坚实基础,也是由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的。一段时期以来,国内个别地方对煤电缺乏准确客观认识,未立先破,加之燃料价格处于高位运行,去年下半年,部分地区出现了罕见的缺煤限电现象,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这一时期,煤电以47%的装机占比,贡献了超过60%的发电量。煤电平抑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波动性和随机性,保障新能源消纳和电网稳定的“压舱石”作用,还将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到2030年,随着新能源占据装机主体,煤电仍然是系统灵活性和发电量的第一大支撑电源;到2060年,基于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考虑,煤电依然会保持一定的规模。我们必须对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能源供给中的地位和作用做进一步的系统评估,从保障能源安全、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煤电兜底保供、系统调节、应急备用等多维价值,先立后破,循序渐进,确保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有序替代。 新能源快速发展对传统电力系统稳定带来严峻考验。“双碳”目标为风电、太阳能发电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随着新能源装机的增加,煤电机组的相对容量下降,作为系统稳定运行重要支撑的转动惯量也随着相对减少,电力电子控制装备大幅度增加。电力系统的电力电子化将导致其结构特性、安全稳定控制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一些在传统电力系统接触不多或研究不深的问题,将会给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带来极大的挑战。需要我们下大力气,从新型电力系统的理论方法,控制模式,到电力设备运行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自2015年九号文发布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多元竞争主体格局初步形成,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作用明显增强,市场化交易电量比重大幅提升。同时,在改革进程中,我们也看到,我国现有的电力市场尚存在市场体系不完整、绿色电力消纳机制不健全、运营规则不统一、市场电价机制不完善、跨省跨区交易市场不通畅、市场主体风险防控意识不足等问题,影响到了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和电力资源的深度优化配置,与党中央提出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需要全行业准确把握电力市场发展规律,深入完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双碳战略落实提供有力的市场保障。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双碳”目标是一个挑战,是我国对世界的承诺,这个目标是坚定不移、一定要实现的。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因此,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战略清晰、凝心聚力、逐步实现。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当前电力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稳步推进煤电由主体电源向调节型电源转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当前,煤电装机容量占比虽然历史性的下降至50%以下,但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在60%左右,仍然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主要电源。 “十四五”期间的煤电发展,要坚持“控制增量、优化存量”。适度安排煤电新增规模,服务新能源发展。煤电机组尽可能按照“增机减量”的思路安排运行,增加装机满足电力平衡要求,减少发电量,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发电,减少碳排放。预计到2025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约为12.5亿千瓦。 继续推进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完善电力市场辅助服务补偿与交易等政策,引导煤电充分发挥容量效应和灵活性优势,做好煤电延寿管理,保留2500万千瓦煤电机组延寿运行,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 加强对火电企业经营的支持。推进电煤中长协签订及履约监管,将合同履约评价纳入企业信用体系,对恶意违约、中长期合同履约率过低的责任方企业,实施失信联合惩戒。给予火电企业金融等政策支持。 大力推动电源结构清洁绿色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是能源电力转型的关键期,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成长为装机的主力能源。 要保持风电、太阳能发电快速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友好、经济优越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积极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积极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预计2025年、2030年,全国风电装机分别达到4.0亿千瓦、5.8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5.0亿千瓦、7.8亿千瓦。 积极推进水电、气电等清洁能源开发。以西南地区主要河流为重点,加快推动流域调节作用强的龙头电站开发,实施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水电开发,预计2025年、2030年,全国常规水电装机分别达到3.7亿千瓦、4.4亿千瓦。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适度发展调峰气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大力推进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开发。 加强储能电站体系建设。明确建设规模和布局,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多措并举,大力发展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新型储能,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支持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等储能应用。加强储能标准建设,提升检测能力,保障储能安全。 积极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具有 “双高”与“双随机”的特点,需要采取系统性措施,建设高弹性的数字化、智能化电网,加强源网荷储之间的多元协调互动。 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开展新型电力系统结构、运行形态、源网荷储协调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和攻关,制定出台新型电力系统相关标准。 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加强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打造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平台,持续优化完善区域电网主网架。推动建设适应分布式、微网发展的智能配电网。 提升电力系统数字化水平。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大规模超算等技术,建设多源协同调度系统,优化电网运行模式,大幅提升系统运行、预测精度,实现电力供需信息的实时匹配和智能化响应,确保系统安全稳定可控、能控、在控。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电力市场,引导全国、省级、区域各层次电力市场协同运行、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适应高比例新能源交易的电力市场。 要规范统一电力市场基本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破除电力交易的地域界限,推动实现各级电力市场统一规范运营和有效衔接。进一步明确绿色电力市场、绿证市场和碳市场的功能定位,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目标一致、互相协同的绿色交易体系。 健全新能源参与市场的机制。建立与新能源特性相适应的中长期电力交易机制,鼓励新能源参与现货市场,完善交易规则和考核机制,保障新能源企业的经营收益。…

蓝冠注册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地区“源网荷储”微电网示范工程建设项目简况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额济纳电网是蒙西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额济纳地区、策克口岸以及黑鹰山等地的供电任务。目前额济纳地区仅有1座额济纳220kV变电站,与蒙西电网主网单线联络。2020年额济纳地区年最大负荷约58MW,蓝冠注册平均负荷约31MW。轻载、长距离的输送线路引起充电功率过剩,系统整体电压偏高,调压困难。在220kV线路发生故障或检修情况下,将导致额济纳地区停电,供电可靠性降低,影响额济纳地区正常的生产及生活用电。额济纳地区“源网荷储”微电网示范工程,通过配套建设储能电站及柴油发电机,能够丰富该地区电网的调峰、调频、调压等调节手段,提高系统运行灵活性,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支撑;同时在220kV系统失电情况下,利用天风哈日布勒风电场15MW、苏泊淖尔光伏电站20MW、新建的储能电站及柴油发电机以及相关电网设施,构建“源网荷储”微电网运行系统,可为额济纳地区旗医院等重要用电负荷(约9.87MW)提供电力支撑。 本工程新建一座储能电站,蓝冠网址储能电站站内配套新建1座10kV开关站,汇集25MW/25MWh磷酸铁锂电池及4×1.8MW柴油发电机组,开关站通过新建2回10kV电缆线路分别接入达来呼布变电站10kVⅠ母、10kVⅡ母。 本项目由储能电站和进站道路、供排水管线三部分组成,储能电站包括站区、站外保护用地。工程总占地为1.05hm2,其中永久占地0.62hm2,临时占地0.43hm2,占地类型为建设用地,现状为草地。本工程计划于2022年4月初开工建设,2022年8月底建成试运行,施工工期5个月;工程总投资10850万元,其中土建投资1226万元,由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阿拉善供电分公司负责建设与运营管理。 本工程建设储能电站布置于达来呼布110kV变电站南侧,对外联络电缆钻越围墙连接,储能电站内的电缆沟本次建设,达来呼布变的电缆沟利用已建,本期无土建,达来呼布变电站于2005年建成试运行,已编制水土保持方案。 可研设计的天风风电站、苏泊淖尔光伏站、达镇南35kV电站各扩建1面频率电压紧急控制柜,达来呼布110kV变电站扩建1面微网接口柜,均在设备室内部进行,且无土建。本工程通过进站道路与项目区周边公路网连接,交通便利;站内施工、消防用水由市政供水管线引接,站用电与施工用电永临结合,由达来呼布变电站钻越围墙引接。 总投资10850万元,土建投资1226万元。

蓝冠网址专家:预计到2025年无取向高牌号电工钢将面临每年30%的复合增长率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专家胡志远7日在2022(第一届)高端磁性新材料发展论坛上表示,预计到2025年无取向高牌号电工钢将面临每年30%的复合增长率。特别是碳中和的背景下,电力的发展和高效利用将促进发电、蓝冠网址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的各个环节对高端电工钢的需求,实现可持续的高速发展。 据悉,明年3月份,首钢还会投入一条高磁感取向电工钢产线,从而缓解配电领域对高端薄规格取向供应紧张的情况。 “十四五”期间首钢将继续新增高端电工钢产量,蓝冠客服总产量将达到200万吨至250万吨,取向和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比例将达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