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December 2023

蓝冠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2023年12月26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郑栅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有关方面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系统梳理了《纲要》实施两年多来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等进展情况,深入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纲要》实施进展情况良好 “十四五”前半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应对一些国家不断升级的遏制打压、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迈上新台阶,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重要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国内生产总值(GDP)跨过120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良好开局。 (一)主要目标指标进展总体符合预期。《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目标,并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五方面提出了20项主要指标。总的看,这些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情况基本达到预期进度要求,主要指标中16项基本符合或快于预期,4项相对滞后。4项指标提前实现,分别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能源综合生产能力。5项指标快于预期,分别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森林覆盖率。7项指标基本符合预期,分别是GDP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预期寿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项指标滞后预期,分别是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二)创新驱动发展步伐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成效初显。《纲要》明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两年多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发展新优势不断塑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在第五代移动通信(5G)和光通信、高速铁路等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生物育种等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多项“卡脖子”技术被攻克并实现产业化,核电机组关键部件实现整机国产化,腔镜手术机器人、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深海采矿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并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时代,“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开展中国首次地外行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国家实验室组建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基本重组完成,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超过2400家。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展顺利。77个已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投运35个,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科技成果。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保持在6%以上,高被引论文数保持世界第二位。原始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首次实现人体细胞发育过程“大逆转”,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00%,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超过77%,中央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企业参与或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占比接近80%。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8万亿元,企业贡献了超过80%的技术吸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进一步健全,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不断完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使命导向的科研院所管理改革等试点稳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更加健全,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7万件,稳居全球第一。 (三)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实体经济根基巩固壮大。《纲要》强调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两年多来,完整产业体系和全链条产业链更加巩固,实体经济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产业发展向中高端稳步迈进。制造业竞争优势持续增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27.8%,占全球比重稳定在30%左右。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全面推进,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取得突出成效。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巩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8%、占GDP比重超过13%,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新能源发电装机量、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等稳居全球第一。高端产业和重大装备创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效,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投产,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实现量产,光伏电池、组件产量全球占比分别达到90.3%和84.8%。制造服务业专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数字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网络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数字中国建设加快整体布局。5G网络建设全球领先,截至2023年8月累计建成基站313.8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和县城。5G、千兆光纤、移动物联网终端、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活跃用户数分别超过7.3亿、1.4亿、22.2亿、7.6亿。国家算力网络加快构建,“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实施,算力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产业数字化取得明显进展,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增长至60.1%和78.3%。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移动操作系统快速发展,开源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明显,电子政务“在线服务”指数排名保持全球领先水平。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持续完善。交通强国建设稳步推进,高速铁路营运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两年分别累计新增4250公里、1.6万公里、2300公里,民用运输机场新增13个,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健全,“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建设,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自主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达到665万台、比2020年增长近三倍。国家水网工程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直接受益人口达1.76亿。 (四)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国内国际双循环水平进一步提升。《纲要》强调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两年多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20年的74.7%提高到2022年的82.9%,强大国内市场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效应不断显现。居民消费持续恢复增长。消费经受住疫情冲击并呈恢复性增长,重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3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6.8%。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前两年年均增长63.2%,2023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44.1%,成为大宗消费新增长点。服务消费加快恢复,2023年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1.5%。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发展。有效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制造业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前两年年均增长4.9%、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8%,制造业投资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6%。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基础设施投资前两年年均增长4.8%、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7.2%。进一步优化完善民间投资政策环境,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制造业民间投资2023年上半年分别增长15.6%、8.4%。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升级。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前两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外贸总值比重提高3.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加速出海。货物通关效率进一步提升,关税总水平降至7.3%。服务贸易稳步增长、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二。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两年累计达4.03万亿元。 (五)全面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两年多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序推进,发展动能不断积蓄。各类经营主体创造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顺利完成,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意见、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持续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前两年新增经营主体5795万户,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效。高标准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稳步实施。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改革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建设,技术要素加速向生产力转化,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北京证券交易所顺利开市、平稳运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全面实行,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建立。全面放开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并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制度,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党和国家机构职能进一步优化,金融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数据管理体制、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等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政策跨周期设计、逆周期调节,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协调,组织开展新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政策协同效应明显增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减税降费成效明显。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对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六)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纲要》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两年多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农村发展呈现新气象。农业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新增高标准农田2.47亿亩、累计建成10亿亩以上,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深入实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60.7%提高到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小农户超过9100万户。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基本实现省级全覆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消除2200余个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9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7%,新改建农村公路36万公里,北方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超过62%,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约100万户。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乡镇保险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约65%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问题。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42元,较2020年增长33.5%。 (七)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发展的平衡性协同性不断增强。《纲要》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两年多来,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加快形成。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有力推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污染治理“4+1”工程成效明显,干流全线连续3年达到Ⅱ类水质,“十年禁渔”进展良好。粤港澳大湾区设施联通和规则衔接不断深化,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深入推进。长三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干流全线实现Ⅱ类水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西部地区发展协调性持续提升,东北地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持续巩固,中部地区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东部地区创新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发挥。区域发展差距稳步缩小,东部与西部地区人均GDP之比由2020年的1.67缩小至2022年的1.64。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取得新进展。海洋强国建设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三区三线”全面划定并分类明确管控要求,省、市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陆续编制出台。农产品主产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不断增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化地区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性作用充分发挥,三大空间格局加快形成。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户限制,新增291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非户籍常住人口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城市群主体形态更加巩固,都市圈建设步伐加快,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向乡村延伸覆盖,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45。 (八)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纲要》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两年多来,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加固,完成造林11936万亩、种草改良9421万亩、治理沙化土地5699万亩,草原超载状况逐步扭转,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超过3.9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2.26%,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十余年保持“双减少”。环境质量改善成果不断巩固。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推进,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2022年平均浓度降低到29微克每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8.5%、6.8%。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降低3.9%、9.7%,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4%,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全国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81.9%。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和修复力度不断加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继续加强,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启动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至17.5%。重点领域、行业和产品设备节能降碳更新改造加快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1.52亿千瓦,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34亿吨。国家节水行动持续实施,全国单位GDP用水量下降7.6%。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构建。绿色金融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九)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互利共赢局面持续拓展。《纲要》提出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来,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打造,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拓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扎实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拓展到11个省市。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修订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22年跨境收付金额达4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在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权重上调至12.28%、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并稳居世界第一。多双边经贸合作务实开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累计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入推进,中欧班列“十四五”以来累计开行近4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快速增长,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2022年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占整体对外投资比重上升到18.9%。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取得新成效。以中国特色大国元首外交为引领,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促进可持续发展、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贡献。全球发展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全力支持全球抗疫事业。 (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提高。《纲要》提出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两年多来,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促进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稳就业促增收取得积极成效。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出台一系列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全国城镇两年半累计新增就业3153万人。2022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分别提高9.1%、14.3%。教育体系质量稳步提高。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89.7%、95.5%、91.6%、59.6%,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接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取得新冠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县级医院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区域布局更加均衡。分级诊疗体系更趋完善,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实现县域可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覆盖2亿多人。集中带量采购进入常态化制度化阶段。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7亿人、2.4亿人、2.94亿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正式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出台实施。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提质扩容,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6.4%。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舆论主旋律更加强劲,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基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加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标准推进,重点古籍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建成并对公众开放。国际传播效能持续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都大运会和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社区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平安中国建设成效明显,2022年起诉暴力犯罪人数为近二十年来最低。应急管理水平全面提高,2022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2020年下降23.5%。 (十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家经济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纲要》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两年多来,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粮食、能源资源、金融等领域安全保障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基础更加坚实。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连续两年实现耕地总量净增加,新建改造一批大型灌区,粮食产量稳定在6.5亿吨以上、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着力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水平。能源产供储销体系不断完善,能源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进一步加强。煤炭兜底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大力推进石油、天然气增储上产,抽水蓄能装机容量累计增长超过45%,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稳步提升,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重点时段能源供应总体平稳。稳妥有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扎实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果断依法处置部分地方村镇银行风险,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敛。平稳处置一批大型企业债务风险事件,稳妥化解不法金融集团风险。P2P网贷平台全部退出经营,存量风险持续化解。研究制定并实施一揽子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方案。积极做好受困房企风险处置,加大保交楼力度。 (十二)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扎实推进,有力支撑重点领域发展。《纲要》围绕重点领域战略任务提出了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两年多来,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等要素跟着项目走,102项重大工程项目统筹推进机制不断完善,各有关部门各地方扎实推动各项工作,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任务台账,加强调度监测,强化要素保障。截至目前,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中,96项进展符合预期,6项基本符合预期,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战略任务落实。但由于地方政府出资能力下降、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等,部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此外,《纲要》提出的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等任务也取得积极进展。 总体上看,两年多来,面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重大冲击,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纲要》实施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这为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领航掌舵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根铸魂、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二、《纲要》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十四五”以来,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重大深刻变化,给全面完成《纲要》目标任务带来困难和挑战。 (一)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影响凸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纲要》明确的重大战略任务。尽管两年多来科技攻关步伐明显加快,部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当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特别是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制约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升级发展。未来一段时期,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重大突破,一些国家对我技术封锁局面难以改变,必须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避免技术和产业被锁定在中低端。 (二)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不健全。《纲要》把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强调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总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特别是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偏低,近年来居民消费占比有所下降。居民消费主要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状况、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等相关,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居民收入水平。必须加快完善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有效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改善收入增长预期,从根本上提振居民消费。 (三)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国有经济布局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调整,民营企业在要素获取、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制约。高标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行业壁垒、地方保护和区域分割、低水平恶性竞争仍不同程度存在。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有待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和资本市场功能尚不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仍需加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步伐相对缓慢,人才等要素跨境流动便利度有待提升,保持国际循环畅通面临挑战。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四)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趋多趋强,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明显快于“十三五”时期。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状况实现根本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能源消费总量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煤炭在能源保供中还需发挥兜底作用,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任重道远。必须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努力实现《纲要》中绿色生态和节能减排目标指标。 (五)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资源部分错配并存。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全适应人口分布、流动趋势和社会结构变化,区域间、城乡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仍然较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特别是优质公共服务总体短缺,养老、育幼等普惠性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等各方责任、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推进公共服务扩增量、优存量、调结构,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支撑,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六)部分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两年多来,围绕《纲要》明确的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重点任务,粮食安全战略、能源资源安全战略、金融安全战略深入实施,但在外部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形势下,这些重点领域的风险仍不容小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面临外部打压和产业外迁的双重压力。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深度关联。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不容忽视,青年、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较大。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内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严峻,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难度明显加大,必须提升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主要举措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党的二十大科学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部署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进一步推动“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稳定经济增长放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着力释放内需潜力、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动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更加注重宏观政策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和协同联动,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一)着力攻坚克难,努力完成主要目标指标。根据《纲要》主要指标进展情况分类施策,对进度提前完成、快于预期、基本符合预期的16项指标,要继续巩固扩大既有成效,防止回落或反弹。对滞后于进度的4项指标,要优化调整政策,加大攻坚力度,尽最大努力推动完成规划目标。其中,对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等约束性指标,要进一步完善能耗及碳排放强度管控政策,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加快实施主要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提高治污科学性精准性;对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指标,要统筹0―6岁育幼服务资源配置,加大现有政策落实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 (二)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确保经济加速恢复和保持稳定增长。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协调,继续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着力扩大消费投资。发挥好消费在扩大内需中的主动力作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稳定大宗消费,促进服务消费,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释放消费潜力。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导向,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根本上夯实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大力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大对未来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新型基础设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投资支持力度。搭建全国统一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引导财政和金融资金精准投向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在用地用海用能环评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三)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推进重点领域和战略性产品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施。稳步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提高大科学装置使用效率。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稳步增加财政资金用于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提高应用研究经费支出效益。优化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和科技评价制度,推行基础研究领域经费“包干制”,进一步放宽基础研究科研成果评价周期。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配比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出台实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政策举措,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完善国有资金投入创新的考核机制,加大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开放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优化使用首台(套)产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等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完善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职业早期青年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创新潜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吸引政策。 (四)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轻工、纺织、中药等传统行业加快改造升级,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巩固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通信设备、动力电池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前瞻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1+N”行动方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工业“智改数转”,培育发展数字产业集群。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五)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有效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体制;加快清理废止涉企不平等对待法律法规政策,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清理机制和融资支持政策,健全政府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最大程度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深化重要能源资源价格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以及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围绕建设金融强国目标,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功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率。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领域与国际规则更高水平对接,深入开展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制度型开放试点,制定出台全国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进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更大力度、更加有效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实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六)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持续推动标志性疏解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推进长三角轨道互联互通和港口资源整合,加快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取得新突破,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提升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三区三线”管控,推动国土空间规划落地见效。 (七)着力加强污染治理和碳排放管控,巩固拓展生态环境质量向好势头。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定不移履行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坚持自主行动,科学调整优化政策举措,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做好节能工作,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蓝冠客服_新疆阿克苏乌什2号升压汇集站220千伏送出工程投产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日前,随着新疆阿克苏变220千伏间隔扩建工程阿热勒线第一次充电成功,由新能集团公司所属鸿通电业发展公司承建的阿克苏乌什2号升压汇集站220千伏送出工程投产送电,确保了总投资约6千万元的新增新能源项目汇集送出,实现了年内继华电库车轮台火电220千伏升压汇集站送出工程、国家电投兵团一师10团220千伏升压汇集站送出工程完工后又一项新能源场站并网工程投产。 据了解,该工程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工程,为南疆构网型储能项目,对全疆新能源消纳工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该工程由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鸿通电业发展公司负责参建两个重要单体工程,包括乌什2号升压汇集站至阿克苏变220千伏线路工程。该工程架空线路约31.1千米,组立铁塔87基,以及建设阿克苏变220千伏间隔扩建工程。 工程建设初期,业主单位国网阿克苏供电公司建设部和项目管理中心与承建单位鸿通电业发展公司共同制定了施工时序、关键节点及送电时间,定期召开工程进度纠偏碰头会,共同解决工程遇阻问题。通过统筹各方协调、严格落实责任,工程各关键节点管控得以紧密衔接,工程有序完成。 自6月20日工程开工建设以来,鸿通电业发展公司在面对高海拔、高硬度、高温、险要地势等诸多不利条件时,充分展现了该公司“四特”铁军精神。高海拔环境下,他们不畏严寒酷暑,兢兢业业推进工程;在危险的地势中,他们沉着应对,科学规划,确保工程安全。最终,在多方的通力合作下,该工程顺利竣工投产。 该工程的建成投运,不仅满足了乌什县光伏产业园新能源项目送出需求,更为阿克苏地区提供了清洁电源,优化了该地区能源结构,促进了南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工程还为推动阿克苏电网建设、推动能源转型、推进节能减排,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特高压直流工程换流变压器从整机到组部件实现全部国产化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12月25日获悉,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换流变压器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技术及装备”项目技术成果――特高压直流工程换流变压器真空有载分接开关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性能达到同类产品的国际领先水平。 换流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是特高压直流工程经济灵活运行的必要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关系我国电网安全和电工装备技术发展。为推动我国高端电工装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国网特高压部的统筹下,中国电科院联合科研院所、高校、设备制造厂商、检测机构等组成联合攻关团队,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 攻关团队运用机械学科数字化、模块化和精量化等现代先进设计理念,融合数字化设计、多体动力学、流固力学耦合、高速运动测量等先进技术,攻克了分接开关自主原创拓扑、高可靠机械机构设计、动力学仿真及优化等多项技术难题,成功研制换流变压器用高可靠国产真空有载分接开关。这种开关通过了第三方见证的型式试验和特殊试验,机械寿命试验达150万次,电气切换达36万次,即将在±800千伏陇东―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示范应用。 特高压直流工程换流变压器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的研制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可带动国内电工装备技术产业链升级。至此,我国特高压直流工程换流变压器从整机到组部件实现全部国产化。

蓝冠平台官网_浙江临海:加快220千伏翼龙变、110千伏百河变、110千伏眺远变项目前期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2月27日,临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 文件明确,2024年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汽车机械、现代医药、时尚休闲三大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医化行业积极向生物药、创新药延链跃升,形成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优势;汽车行业全力推进新能源汽车转型,争取再落户1-2款新车型,谋划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整零协同发展增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时尚休闲行业积极拓展智能化时尚休闲用品业务,提升创新设计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研究制订现代医药、时尚休闲产业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针对性招引强链补链延链项目。二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强化“基金+基地+产业链”招商,用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招商政策,对接产业链头部基金,2024年围绕数字经济、新能源、高端制剂(医疗器械)、新材料等每个战新产业再成立1-2支产业基金,开展招大引强、精准招引。推进集成电路、创新药等项目招引,培育建设氢能产业园。 强化电力保障。加快220千伏翼龙变、110千伏百河变、110千伏眺远变项目前期,建成投运110千伏经纬变,提高电网保供能力。 原文如下: 临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制造强市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引领,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医药、汽车机械、时尚休闲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全部入选“浙江制造”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创建名单,获“浙江制造天工鼎”、省“科技创新鼎”,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一、今年怎么看?既要把握“需求不足、基础不牢、预期不稳”三大考验的“势”,更要看到“新产业、新赛道、新动能”加快布局、发展向好的“劲”。 受脱钩断链、产业转移、订单流失、利润下滑等因素影响,今年我市工业经济承压明显,在清醒看到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宏观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尽管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但贸易投资开始回升,通货膨胀压力放缓,地缘政治风险下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正在积聚、恢复,外部确定性呈上升趋势。我国拥有创新能力强、市场空间广阔、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完整等优势,加上前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经济保持恢复态势。二是我市制造业发展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市战略,谋划平台拓空间、抢抓窗口谋项目、重塑机制强招引、创新制胜抓产业,持续推动三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工业底蕴不断深厚,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建设制造强市的最大底气。 二、明年怎么干?就是要打好工业经济翻身仗、科技创新引领仗、招大引强突破仗、生态环境提升仗,特别是抓制造业发展要有不管怎么重视支持都不为过的态度、一抓到底的决心和保持久久为功的定力。 总体思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锚定本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和要求,以产业链群为抓手,围绕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力争在制造业强平台、强产业、强创新、强企业、强融合上实现新突破新提升,加快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实现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制造强市。 工作目标: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制造业投资增长15%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25%以上,招引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30个以上,引进外资6000万美元以上。 工作举措: (一)平台建设攻坚行动。以产业平台为关键载体,加快产业集聚。一是重点攻坚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一号工程”。全力推进土地出让、场平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雀儿岙码头,加快3159亩土地出让、首期5000亩土地地基处理交付和北洋隧道工程建设,争取荣盛项目实质性开工。二是加快推进特色先进制造业平台建设。强化专班化运作,项目化推进,提速推进江南医谷、浙东数字经济产业园、钓鱼亭智能制造产业园、铜盘山芯谷等产业平台首建区、核心区建设,持续推动项目入驻及产业集聚。三是深入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迭代升级“亩均论英雄”评价,攻坚古城街道两水、江南街道贺家、大田街道大田刘等重点区块改造提升,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亩均产出效益,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完成两水区块城市设计规划,修编两水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打造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示范样板。今明两年,启动、改造空间4000亩以上。 (二)产业升级攻坚行动。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汽车机械、现代医药、时尚休闲三大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医化行业积极向生物药、创新药延链跃升,形成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优势;汽车行业全力推进新能源汽车转型,争取再落户1-2款新车型,谋划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整零协同发展增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时尚休闲行业积极拓展智能化时尚休闲用品业务,提升创新设计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研究制订现代医药、时尚休闲产业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针对性招引强链补链延链项目。二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强化“基金+基地+产业链”招商,用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招商政策,对接产业链头部基金,2024年围绕数字经济、新能源、高端制剂(医疗器械)、新材料等每个战新产业再成立1-2支产业基金,开展招大引强、精准招引。推进集成电路、创新药等项目招引,培育建设氢能产业园。三是狠抓制造业项目促建促产。建立重点项目促建促产服务专班和问题清单,一对一全流程跟踪服务台州市“双进双产”“清五未”项目及千万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建设,推进联化科技(临海)产业园项目投产、逸腾药业、奥翔药业等项目建设。常态化服务本地企业,切实解决一批企业优质项目用地需求,2024年供地800亩以上。 (三)创新深化攻坚行动。把创新作为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第一驱动力。一是建强创新平台。借鉴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做法,找准定位,实质性推动佩弦湖科技城等平台协同发展,构建集科创孵化、人才公寓、综合配套于一体的科创岛链。加强与省科技厅对接沟通,创建省创新生物药和高端复杂制剂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培优创新主体。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升级版,持续推进规上企业“R&D清零”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申报省“尖兵”“领雁”等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打造企业创新发展“雁阵”。2024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级研发机构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三是深化科技合作。推进航天环保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设,力争年底前正常运行。推进校企协同创新,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航天环保废盐综合处置利用产业化项目建设。 (四)企业培育攻坚行动。加强优质企业梯队培育,发挥大企业主力军和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一是推进龙头企业培育。深入实施“1125”企业梯度培育实施方案,强化资源要素精准扶持,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型行业龙头企业,计划新增上市企业3家。二是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完善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库及遴选机制,加强专精特新培育企业申报指导,力争2024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省创新型企业100家。三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进融通精准对接,发挥大企业在技术、标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中小企业在在产业创新、强链稳链中的支撑作用。 (五)数绿融合攻坚行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技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增强制造业新动能新活力。一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化学原料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分行业分环节实施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力争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推动未来工厂培育梯队建设,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库和项目库,争创未来工厂1家、未来工厂培育企业1家、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2家。二是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推广,提高制造业绿色化程度,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开展修造船、复合布、再生资源回收、烧结砖等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大力推进医化行业、眼镜行业绿色化转型,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推广,推进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强化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全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提质扩面,基本完成杜桥镇“污水零直排区”提质扩面工程建设,全面启动9个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提质扩面工程建设,完成7个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评估工作。2024年,争创美丽浙江建设工作优秀县(市、区)、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银鼎、省四星级“无废城市”,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工厂1家。三是发展服务型制造。持续迭代升级化学原料药产业大脑,加快场景应用在企业推广落地。推进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形成行业融通发展新态势,2024年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家。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探索共享制造、柔性制造等新模式。 (六)营商环境攻坚行动。积极构建更加精准优质高效的助企服务。一是推进服务增值。强化政策服务统筹协调,构建规范清晰的涉企奖励补助等政策体系,推进惠企强企政策“免申即享、快达直享、快享快办”。二是加强柔性执法。出台多部门联合的柔性执法方案,探索实践柔性执法,兼顾执法力度温度,助力企业健康发展。三是持续服务破难。深化开展“万名干部助万企”提质扩面行动,依托“万名干部助万企”助企服务应用平台,对企业问题诉求办理实施“红黄绿”动态赋码和销号管理的全流程闭环机制,进一步解决企业实际困难诉求。四是强化电力保障。加快220千伏翼龙变、110千伏百河变、110千伏眺远变项目前期,建成投运110千伏经纬变,提高电网保供能力。

蓝冠_安徽:2023年供电企业信息公开工作季报(第三季度)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2023年,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根据《电力监管条例》《供电监管办法》《供电企业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等文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局、省政府、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有关信息公开的工作部署,切实做好供电企业信息公开工作,确保广大电力客户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现将第三季度开展工作总结如下: 一、供电基本情况 (1)两率基本情况:2023年三季度,全省城网供电可靠率累计为99.9895%,同比上升0.01个百分点;全省农网供电可靠率为99.9689%,同比上升0.03个百分点。 2023年三季度,全省城市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累计上报完成值为99.984%,同比下降0.012个百分点;全省农村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累计上报完成值为99.843%,同比下降0.005个百分点。 (2)全年停电情况:2023年第三季度,未发生大面积停电事件。 二、供电服务基本情况 (1)供电业务办理 2023年第三季度,全省供电企业全过程办电时间(自报装申请到装表接电):居民用户6.6163万户,平均办电时间1.9474个工作日;实行“三零”服务的低压非居民用户0.5576万户,平均办电时间3.0244个工作日。 2023年第三季度,全省供电企业提供供电方案(自用户用电申请之日起):高压单电源0.3811万户,平均答复时间5.117个工作日;高压双电源0.0572万户,平均答复时间6.729个工作日,各项指标均优于《供电监管办法》相关要求。 2023年第三季度,全省供电企业共装表接电(自受电装置检验合格并办结相关手续之日起):未实行“三零”服务的低压非居民用户9.8703万户,平均接电时间2.5891个工作日;高压单电源0.3811万户,平均接电时间1.1073个工作日;高压双电源0.0572万户,平均接电时间1.1014个工作日。 (2)供电故障处理 2023年第三季度,共处理95598故障报修工单5.64万余张。全省供电企业城区共受理故障1.91万起,平均到达时间11.58分钟,优于《供电监管办法》60分钟的要求;全省农村地区共受理故障3.73万起,平均到达时间14.11分钟,优于《供电监管办法》120分钟的要求。 (3)供电服务保障 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顺利完成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对外保电支援工作,圆满完成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保供任务,保障了居民和重要电力客户用电需求。线上渠道用户数突破2500万户。迎峰度夏期间,月末3日前在次月代理购电工商业用户电价中公示次月省间购电预计损益标准,月内按周滚动修正,累计发送“关于应急跨省购电损益标准的温馨提示”短信181万条,帮助用户及时掌握当月、每周的省间购电价格信号,合理调整生产经营。 三、企业供电信息公开渠道和内容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依托企业门户网站()、95598智能网站()、供电营业厅、网上国网APP、“国网安徽电力”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途径,认真做好电网检修信息、电量电费、办电流程、可开放容量等信息的主动公开工作。其中,公司门户网站“信息公开”专栏栏目涵盖国家能源局《供电企业信息公开实施办法》要求公开的各项内容。市公司专栏涵盖所辖县公司专栏内容,有关栏目主要公开内容包括: 1.企业门户网站 (1)企业介绍: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简介、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资质。 (2)服务承诺及投诉电话:服务投诉举报电话、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服务“十个不准”。 (3)电网检修公告:16个市公司电网检修信息公告。 (4)供电质量及“两率”:2023年度各季度供电质量及“两率”情况。 (5)电价目录及收费标准:安徽省电网销售电价表及物价局电价调整文件。 (6)办事程序:用电业务办理告知书、业扩报装时限要求。 (7)部分政策法规及制度标准:供电营业规则、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服务规范、安徽省地标居住区供配电技术标准等。 (8)电网公平开放监管:政策文件、电源接入及电网互联前期业务告知书、电网信息公开表。 2.95598智能网站 (1)供电服务渠道;(2)供电企业基本情况;(3)供电服务承诺;(4)办理用电业务有关信息;(5)用户受电工程市场公平开放信息;(6)电价和收费标准;(7)供电质量情况;(8)电网检修公告;(9)12398能源监管热线等投诉渠道等。 3.网上国网APP (1)供电服务渠道;(2)供电服务承诺;(3)办理用电业务有关信息;(4)办理用电业务有关信息;(5)用户受电工程市场公平开放信息;(6)电价和收费标准;(7)供电质量情况;(8)电网检修公告;(9)12398能源监管热线等投诉渠道等。 4.供电营业厅 各类业务办理指南、12398投诉举报热线标识标、销售电价表、服务承诺、收费标准等。

高海拔特高压变压器交流套管研究性试验取得重要进展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日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海拔4300米的世界最高海拔电力试验研究基地――西藏羊八井试验基地完成了高海拔特高压变压器交流套管研究性试验,标志着制约1000千伏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的特高压变压器交流套管绝缘选型技术难题被攻克。 据介绍,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高海拔自然环境和复杂地理条件带来的一系列建设问题,超越了现有工程经验和技术水平。 研究表明,海拔增加后气压降低,电气设备外绝缘能力随之下降。套管作为主变压器的重要组件,在高海拔地区应用时外绝缘长度需增加15%以上,大幅提高了研制和试验难度。为此,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组织中国电科院等单位开展高海拔特高压变压器交流套管研发,并于9月完成了设计提升后的样机研制。 自11月起,中国电科院高电压研究所试验团队在西藏羊八井试验基地开展高海拔特高压变压器交流套管研究性试验。针对低温、大风、降雪等环境,团队提前梳理问题清单,制订试验安全接线、注水结冰处理、油箱保温防护等一系列应急解决方案,完成了套管的冲击和工频电压研究性试验,在海拔4300米的环境中验证了特高压变压器交流套管的绝缘选型满足了技术参数要求。团队掌握了大量一手观测数据,获得了丰富的原创性试验成果,为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高海拔主设备研发提供支撑。(李熙宁 汤浩 张一)

蓝冠_南方电网公司印发电碳耦合业务发展规划 到2025年基本建成电碳耦合业务体系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南方电网公司电碳耦合业务发展规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日前印发,对公司近三年电碳耦合业务发展进行系统部署,加快生态强企建设,推动公司由电力资源配置平台向电碳资源配置平台拓展,更好地服务国家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发挥电网企业专业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是公司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发展规划》提出,要立足公司开展电碳耦合业务的优势和基础,以问题、目标、需求为导向,构建电碳耦合后台理论层、中台产品层、前台服务层业务链,深入开展电碳耦合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拓展电碳监测、认证、交易撮合、绿色金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面向政府治碳、企业减碳、个人普惠的服务体系,推进生态强企建设,着力打造零碳竞争力和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在电碳监测核查领域,南方电网公司将以电力数据为核心,挖掘能源数据中心多元数据信息价值,利用电碳耦合技术实现全口径碳排放测算,有效推动构建碳排放连续监测体系,支撑实现碳排放数据大规模低成本核查。 在电碳认证标识领域,南方电网公司将充分发挥电力数据广泛链接产品上下游优势,构建低成本、大规模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及碳足迹测算,利用电碳耦合技术实现高可信度绿色用能溯源。 在能源减排规划领域,南方电网公司将以计及碳排放管控的电力系统规划精细化建模为核心,利用电碳耦合技术构建刻画精细、信息完整的能源系统规划及碳减排路径优化体系,支撑各级政府碳减排决策。 在能源体制改革领域,南方电网公司将基于电、能、碳的密切物理耦合关系,利用电碳耦合技术推动电力市场、碳市场、绿证市场等市场的协同运行,完善环境权益产品的衔接机制。 在绿色金融领域,南方电网公司将发挥电网平台型企业优势,进一步标准化绿色权益资产评估方法,利用电碳耦合技术为低碳产业发展赋能,实现对企业绿色资产的有效管理,将企业绿色权益与投融资支撑挂钩,引导资本流向绿色绩效更优的企业,支撑绿色低碳实体经济发展。 《发展规划》明确,到2024年,电碳耦合业务体系逐步完善,完成电碳认证等核心功能建设,形成一批电碳耦合领域的技术规范及标准。到2025年,电碳耦合业务体系基本建成,对外提供电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撑服务,面向全社会形成一批成熟运作的电碳耦合业务示范区。 《发展规划》还部署了8项重点工作任务,分别是夯实电碳耦合研究基础、汇聚多源数据资源筑牢电碳数据根基、深化电碳耦合技术研究、强化电碳耦合业务相关标准化工作、大力开发电碳耦合系列产品、做好政府碳排放管控业务支撑、积极开拓企业电碳耦合业务服务市场、打造电碳耦合应用示范。 南方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试点探路、典型引路,在实践中检验电碳耦合技术研究成果,及时总结提炼先进经验做法,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效应,推动电碳耦合各项业务落实落地。

新型噪声监测装置在特高压中州换流站挂网运行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12月15日,基于无铅压电材料的噪声监测装置在±800千伏特高压中州换流站成功挂网运行。20台噪声监测装置布置于交直流滤波器场等区域,实现换流站噪声实时监测及数据远程传输。 新型噪声监测装置由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等单位历经4年科研攻关研制而成。项目组定向开展了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材料性能调控、微机电系统压电传声器设计及低功耗无线通信模组等研究,全面突破了常规电容式传声器防水防尘性能不足的限制,研制出高耐候免维护噪声监测装置,实现了高端噪声监测装置的自主可控,掌握了变电站(换流站)噪声监测装置的自主研发能力,填补了压电式噪声监测装置的空白。 据了解,新型噪声监测装置的声学性能指标优良,同时具有无铅环保、重量轻、体积小的优势,可用于实时监测变电站(换流站)厂界及电力装备的噪声排放水平,大幅提升电网噪声监测效率,有助于推动数字化换流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