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October 2022

蓝冠平台官网_江苏省电力需求响应实施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大力推进企业电能管理系统建设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10月24日,江苏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江苏省电力需求响应实施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 其中细则提到,需求响应分为约定需求响应和实时需求响应两种方式。 1.约定需求响应 在响应日或响应时段前,电力用户(负荷集成商)将收到省电力负荷管理中心通过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手机APP、电话等多种方式发出的响应执行通知,告知响应时间段及响应量。电力用户(负荷集成商)在确定参与响应后,可协商确定计划响应量,并在响应时段自行调整用电负荷完成响应过程。 参与约定需求响应的用电设备须实现用电信息在线监测(数据采集周期为15分钟,包括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调度系统、调度一体化电量系统),并接入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 2.实时需求响应 参与实时需求响应的设备应具备可立即中断或快速中断的负荷特性,响应方式以自动需求响应为主。省电力负荷管理中心通过江苏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或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以完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方式内与电力用户(负荷集成商)电能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自动化系统、控制系统)、智能家居管理系统等完成指令发送、响应量确认和负荷下降全过程,响应速度应至少达到分钟级。 原文如下: 江苏省电力需求响应实施细则 (修订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深化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清洁能源消纳,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平稳、绿色、高效运行,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新形势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运行规〔2017〕1690号)、《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修定版)》、《有序用电管理办法》和《国家发改委关于江苏省实施季节性尖峰电价有关问题的复函》(发改价格〔2015〕1028号)《关于认真做好2022年迎峰度冬电力供应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结合我省近年来开展电力需求响应工作实际和市场化改革情况,制订本实施细则。 一、实施需求响应的意义 需求响应是指电力市场价格明显升高(降低)或系统安全可靠性存在风险时,电力用户根据价格信号或激励措施,改变其用电行为,减少(增加)用电,从而促进电力供需平衡、保障电网稳定运行。 近年来,受电力需求刚性增长和近年来省内大型支撑性电源投产不足影响,全省电力供需总体趋紧。叠加冬季极端寒潮天气、夏季持续高温等因素影响,电力保供压力不断增大。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电力供需总体处于“紧平衡、硬缺口”态势。近两年迎峰度夏(冬)用电高峰时期,我省电力供需总体处于“紧平衡、硬缺口”态势,局部短时段“缺电力”的现象频发,对保障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升快速应急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尖峰负荷供需矛盾突出。江苏电网近5年最高负荷95%以上尖峰负荷平均持续时间仅有35.6小时左右,为解决不足50小时的电网尖峰负荷缺口配置发供电资源既不经济也不科学,尖峰负荷供需矛盾凸显。三是新能源出力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和间歇性。目前省内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比例显著提高,总装机容量达到4370万千瓦。其出力与天气变化耦合紧密,风电出力最大时可达1924万千瓦,最小时仅有4.5万千瓦;光伏出力白天最大时可达1376万千瓦(全口径),晚间为0,大大增加电力平衡难度。四是空调、采暖等负荷逐年增长,加剧电网季节性峰谷差。近几年,第三产业及居民采暖、制冷负荷飞速增长,2022年夏季持续高温天气下,全省最高空调负荷约6000万千瓦,达到最高调度负荷49%,在全额保障大民生用电的原则下,电网调峰困难问题更加突出。 尽管通过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能够有效控制用电负荷,达到保障供用电秩序稳定的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将对工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组织协调实施难度不断加大,同时也难以适应当前稳中求进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因此,通过实施需求响应,运用经济杠杆,引导电力用户提高电能精细化管理水平,主动开展需求响应削峰填谷,最大限度的减小缺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对切实做到保电力安全与保经济增长统筹兼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系统能源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原则与目标 (一)实施原则 需求响应工作坚持“安全可靠、公正平等、开放透明”的原则。安全可靠是需求响应量建设和响应执行的基础,既要保障电网运行稳定可靠,也要保障企业生产安全运行;公正平等原则是保障需求响应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政策和约定规则公正执行,对所有参与用户公平公正;开放透明原则是保障需求响应工作持续推进的关键,参与规则简单清晰,面向社会公开,鼓励广大用户自愿参与。 (二)工作目标 一是建立完善需求响应体系。体系包括市场模式、响应规则、技术架构、数据管理等,实现用电与电网之间互联互通互动,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负荷管理科学化、用电服务个性化。 二是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将市场化的需求响应作为需求侧负荷管理的前置手段和柔性措施,优先通过开展需求响应缓解供需矛盾,尽可能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维护供用电秩序的稳定。 三是削减尖峰负荷。形成最大用电负荷5%以上的需求响应能力,当电网备用容量不足、局部过载或是峰谷差过大时,通过引导用户开展需求响应实现移峰填谷,减小峰谷差,提高电网负荷率和运行效率。 四是引导用户实施精细化负荷管理。大力推进企业电能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对参与响应的用电线路和设备在线监测,结合监测数据和能效分析,开展用户电力负荷优化,提高电能管理水平。 五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建立可再生能源消纳激励机制,鼓励引导用户以填谷为目的主动提升负荷,更低成本、更环保地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适应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充分保障可再生能源的正常消纳。 三、实施内容 (一)申请条件 申请参与需求响应的电力用户应满足以下条件: 1.具有独立省内电力营销户号; 2.非居民用户应具备完善的负荷管理设施及用户侧开关设备,且运行状态良好。 3.已实现电能在线监测,并接入江苏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和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 4.鼓励居民用户通过负荷集成商申请参与需求响应,具备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或空调(家庭制冷/取暖设备)远程控制系统的居民用户,可通过需求响应平台申请参与需求响应。 5.工业企业需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具有较高的能源管理和利用水平。 6.负荷集成商作为单个用户申请参与需求响应,其集成的电力用户需满足上述条件。 7.拥有储能、充电桩设施、数据中心、基站等其他具备可中断负荷的用户和运营商可以独立户号参与需求响应。 8.鼓励智能家居企业等成为负荷集成商,参与需求响应。 (二)响应方式 需求响应分为约定需求响应和实时需求响应两种方式。 1.约定需求响应 在响应日或响应时段前,电力用户(负荷集成商)将收到省电力负荷管理中心通过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手机APP、电话等多种方式发出的响应执行通知,告知响应时间段及响应量。电力用户(负荷集成商)在确定参与响应后,可协商确定计划响应量,并在响应时段自行调整用电负荷完成响应过程。 参与约定需求响应的用电设备须实现用电信息在线监测(数据采集周期为15分钟,包括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调度系统、调度一体化电量系统),并接入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

蓝冠平台官网_观点|可再生能源发电如何过渡成为主体电源?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成为增量主体;到2025年,风光发电量实现翻一番。此外,《规划》也强调了要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协同推进能源供给保障与低碳转型。结合《“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的“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的目标来看,可再生能源成为主体电源还有十余年的过渡期。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力报” 作者:黄辉 王杨) 为什么会有这个过渡期?因为在现阶段,可再生能源还无法承担主体保供的重任。尽管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多年稳居全球首位,但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装机还需进一步提高。此外,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带来的间歇波动性加大了对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挑战。当然,从长远来看,可再生能源因其来源广泛、近零排放等特点,必将成为全球应对能源枯竭、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最佳选择。 着眼当下充分利用 为保障能源安全并实现“双碳”目标,应尽可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并通过少用化石能源且相对经济的手段来解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储能等非煤灵活性资源的研发应用,降低成本并推动商业化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应着眼于当下,在技术进步的同时,通过成效快、代价相对较小的措施,在政策和市场的支持下,充分调动现有的“源-网-荷-储”各类资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服务。 发挥煤电的调节和支撑作用。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的前提是电力系统具备强大的调节能力。在储能技术成熟前,煤电可以作为调节性电源支持可再生能源入网。值得强调的是应推动煤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商业模式尽早完成转变:煤电作为调节性和保障性电源,从通过电量获利转向通过贡献调峰备用等辅助服务为主获利;可再生能源作为新增电量的主体,从通过贡献电量获利转向贡献电量和环境价值获利,并在保障电网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得到优先消纳。 提高可再生能源调节能力和需求侧响应能力。在供应侧,当可再生能源成为主体后,单靠外部资源提供灵活性是远远不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自我调节能力必须增强,提高发电预测精度,并与其他互补的可再生能源进行组合来平抑波动性,提升电能品质。近期在浙江新投产的一座潮光互补智能电站,利用太阳能与潮汐能综合互补开发,是用组合方式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问题的一个好案例。 在需求侧,做好负荷预测,主动发挥需求侧资源在电力削峰填谷方面的作用。近年来,需求响应已成为诸多省份应对尖峰负荷的重要手段。2021年广东迎峰度夏期间,通过引导逾300家大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实现削峰超100万千瓦,相当于少建一台大型煤电机组。除关注体量大的工商业负荷外,还应将零散但快速增长的居民负荷(空调、电动汽车等)有效利用起来,扩大需求侧资源范围,并提高响应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双向互动优化调配可用资源,提高源荷适配性。 优化电网调度。电网调度是电力低碳转型、安全运行的核心环节。调度机构应通过加大对入网电源、负荷的预测与管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另外,应打破省间壁垒,提高区域之间的互济能力,为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系统安全提供支撑。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安徽省与浙江省电力供应都存在较大缺口。经过电网调度机构的供需分析发现,安徽最大电力负荷常发生在晚间、浙江最大用电负荷常发生在白天,两方达成了电力置换互济协议以此来解决冗余电力和尖峰负荷保供问题,也有效缓解了通过新增煤电等常规电源来调峰的需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及路径。下一步应制定并动态完善具体交易规则,包括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更好体现灵活性资源的价值;完善电价疏导机制,解决目前煤价、系统可靠性成本与电价之间“顶牛”的问题;建设协同的全国区域及省份三级电力市场,实现电力资源大范围共享互济;通过绿色电力交易和碳交易协同,引导用户消费绿电等。同时,为可能出现的市场失灵、极端天气等突发情况建立健全应急保障机制。 放眼未来主体保供 从资源禀赋上看,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备成为主体能源的资源基础,完全能够支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从技术发展上看,科技创新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能力的提高。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且随着发电效率的提升和投资成本的下降,可再生能源发电基本实现了平价甚至低价市场化运营。解决可再生能源供给不稳定性的主要技术也在快速兴起,包括智能微网、柔性输电技术以氢、氨为代表的大规模长时储能等技术都有望在未来十年取得重大突破,逐步替代目前提供支撑与调节作用的煤电等传统电源。 除技术进步以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和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在推进集中式与分布式并行开发的同时,可再生能源逐渐与建筑、交通等产业发生深度融合,在供热、燃料领域也得到创新应用。此外,一些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技术也在逐步应用于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将同时实现大规模利用、高水平消纳与稳定可靠供应,成为我国能源主体保供的终极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原标题:可再生能源发电如何过渡成为主体电源?

蓝冠平台官网_观点|“聚沙成塔”虚拟电厂应与常规电厂同责同权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虚拟电厂可以把分散的系统资源聚沙成塔,是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管理中所需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和市场主体。正因如此,被学术界多年探索和研讨的虚拟电厂概念,也逐步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在政策层,近年来国家主管部门及多个地方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发展虚拟电厂、探索相关商业模式。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表示,支持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运营商、综合能源服务商等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系统运行调节。6月,山西能源局出台专项政策《虚拟电厂建设与运营管理实施方案》,从可操作性上对虚拟电厂概念进行了明确和细化,提出按照不同聚合优化的资源类别,将虚拟电厂分为“负荷类”虚拟电厂和“源网荷储一体化”虚拟电厂,并对运行速率和响应时间等多项技术指标提出要求。 随着上述政策的推出,虚拟电厂开始成为市场投资主体的关注对象,近期已然成为能源领域和资本市场上备受追捧的热点,国内外一些实践项目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总体来看,当前社会各界对虚拟电厂的关注和讨论主要侧重于商业模式、盈利潜力等,而对于虚拟电厂在电力系统运行管理中的重要性、角色作用等问题仍缺乏深入讨论,对于虚拟电厂运营主体需具备什么条件、如何参与市场,以及在其运行管理中应该明确哪些技术要求,如何突显其对于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作用与价值等方面尚需研究。虚拟电厂未来发展仍有诸多不确定性和亟待落实的内容。 来源: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作者:蒋莉萍 01 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新成员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电力低碳转型的关键举措。关于新型电力系统相对于现有电力系统的形态变化和特征变化,以及未来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等,业内外有基于不同视角及维度的分析解读。其中,多元化、分布化、点多面广是得到广泛认同的几个关键词。业内权威专家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新型电力系统仍主要以交流同步机制运行。 基于此,我们认为,虚拟电厂是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新成员。虚拟电厂是智能化、数字化等新技术在电力行业应用的重要体现。虚拟电厂建设运行的核心是打造一套智慧能源管控系统,重点在于“通信”“聚合”“优化”三个方面,包括量测通信技术、协同控制技术以及优化决策技术。 传统的电力系统运行通过调度大型的电厂来满足系统、用户的需求,未来分布式资源越来越多的时候,系统将难以调度点多面广的分布式资源。更何况,分布式电源已经不仅仅是风电、太阳能发电等,还包括各种类型的储能电站。所以,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更广阔的、全供需链参与的、非完全实时平衡的“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模式,大电网和微电网的协调控制与其他能源系统的协调运行,用户侧与电网互动的灵活性资源,都应该包括在这个多元双向互动型的新型电力系统之中。未来,更多新技术、新应用都会在虚拟电厂的实践中得到体现。 随着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的逐步提升,以及煤电等化石能源发电的逐渐退出,系统运行可调节资源紧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虚拟电厂不仅要作为分布式资源主体参与市场的一种形式,更要成为聚合需求侧分布式资源支撑系统保证安全稳定供电、实现平稳转型的重要技术手段。 从系统调度运行的角度看,要实现对点多面广的分布式资源的直接调度管理,不仅十分困难且成本极高,而且,一旦分布式资源占比达到一定程度,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将极大增加。通过虚拟电厂这个中间层来进行资源的整合、优化和调配,能使分布式资源更好地在系统运行和市场中发挥作用。 虚拟电厂在支撑产业和电力市场发展方面同样具有价值。虚拟电厂产业链包括上游基础资源、中游系统平台和下游电力需求方,是带动性强、参与主体多元的产业,通过虚拟电厂整合资源,能够联通产业链,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活跃电力市场交易。 02 应与常规电厂同责同权 虚拟电厂依托数字平台和智能通信等技术,实现对空间及主体上相对分散的分布式资源的聚合,并通过优化控制策略实现统一特性的虚拟实体,以其所具备的运行灵活性和可调度性参与电力系统调度运行,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并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 所以,虚拟电厂首先应是“电厂”,它是聚合分布式资源以满足电力系统调度运行需要的一种高级方式,代表其内部成员主体参与系统运行,通过优化配置内部资源以满足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要求。因此,“可调度”是体现及衡量其系统价值的基本性能特征,也是其有别于通常意义的负荷聚合商的核心所在。 由于目前对虚拟电厂的技术意义、系统角色尚未达成普遍共识,个人认为现在谈虚拟电厂提速发展为时尚早。除了技术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还需明确虚拟电厂应如何参与调度运行。统一调度是电力系统运行的第一大事,必须从调度运行管理角度来思考怎么用好资源、如何规划虚拟电厂未来的发展。其中的关键点是:虚拟电厂在调度运行上必须落到“实”处,应具备常规电源的“可调度”特性。实现与常规电厂和电站同质化管理,是虚拟电厂在调度运行工作中最基本的诉求。目前大多数虚拟电厂还只是负荷聚合商等概念的变体,并未明确“责、权、利”的边界。从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强烈需求看,虚拟电厂需要“实化”,应该实现与常规电厂同责同权,承担系统平衡等责任,接受电网调度。相应的,虚拟电厂资源聚合的地理范围也有必要予以界定,否则,所期待的系统运行成效难以实现。 从聚合的资源构成看,当前我国虚拟电厂试点项目主要以负荷侧可调资源为主(工业负荷、商业楼宇的空调负荷、蓄热式电采暖、充换电设施等),具备“电厂”性质的项目很少。山西的《虚拟电厂建设与运营管理实施方案》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指标性要求。例如,在调节容量及响应时长方面,要求虚拟电厂初期调节容量不低于20兆瓦,且不低于其最大用电负荷的10%,具备持续参与响应不小于2小时的能力等,具有一定的实操性,但仍局限于普通意义上的资源聚合商定位。 虚拟电厂是对系统内点多面广的分布式资源进行聚合和优化配置利用的高级方式。本质上看,虚拟电厂不是一个“规划”的概念,而是一个“运行”的概念。虚拟电厂代表其(分布式的)内部成员主体参与系统运行,通过对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满足电网系统的调度运行要求。在此价值实现的基础上,衍生出适合其角色定位和价值作用的商业模式。 03 需要达成共识的几个问题 虚拟电厂作为前沿技术以及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新业态,已得到国家政策上的认同,受到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但从商业化推广应用角度看,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达成共识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虚拟电厂的系统角色定位问题。当前政府文件中,原则性鼓励虚拟电厂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但由于有关规定缺乏对虚拟电厂系统运行中角色定位的明确描述,“责、权、利”界定不清晰,其发展及运营还存在不确定性。我们认为,虚拟电厂首先必须是一个“电厂”,为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支持是其价值所在,“可调度”应作为体现其系统价值的基本性能要求。所以从政策概念上,建议不要把虚拟电厂与微电网、负荷聚合商、综合能源服务商等概念等同起来。 二是关于运行管理方面的技术要求问题。基于其“电厂”定位,有必要对虚拟电厂的整体性技术指标提出具体要求,例如响应时间、调节速率、精度等“外特性”指标。同时,对虚拟电厂资源聚合的地理范围,也有必要基于有利于系统调度运行管理的原则予以界定。 三是要对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的主体身份予以明确。当前“报量不报价”的“被动式”市场参与模式仅适用于负荷聚合商等用电负荷类主体。虚拟电厂应具备一定的发电出力功能,在市场中等同于发电主体,可自主参与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以及容量市场等,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参与及价值兑现机会。 (作者系国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 原标题:“实化”虚拟电厂促进长足发展

蓝冠注册_发展高端智能电网装备!《西安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10月24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西安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 《规划》指出,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包括高端装备产业的电力装备。超(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依托西电,巩固高压、超高压技术优势,加强柔性输电、储能电站等关键技术攻关,发展高端智能电网装备,将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输变电技术和装备中。中低压输配电装备,依托西电、西部电缆、中扬电气、合容电气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电力电子产品、电网控制保护成套设备、铁道电气化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及继电保护装置。依托中车永电捷力风能、国水风电、盾安电气等企业,以专业化协作促进本地配套企业聚集,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风电装备制造研发平台。 详情如下: 西安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西安在新发展阶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引领、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时期。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是培育我市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经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我市实现先进制造业强市、打造西安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根据《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西安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范围为西安市行政区域和西咸新区,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全市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引领能力持续增强、质量效益和集聚集约水平逐步提高,在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0%,“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400亿元,是2015年的1.46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8%。 (一)主要成效 1.先进制造体系初现。出台《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聚焦“五强”目标,着力构建“6+5+6”先进制造业体系。以汽车、电子信息制造等为核心的6大支柱产业,以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为核心的5大新兴产业和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为核心的6大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2020年底,6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438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汽车和电子信息制造两大产业先后迈上千亿级集群台阶,规模分别达到1224亿元和1277亿元,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核心增长极。 2.工业规模逐步扩大。工业经济总量稳步扩大,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07家,是2015年的1.46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400亿元,年均增长7.9%。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产值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0户,较2015年增加6户。 图1 规模以上企业数和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情况 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千人亲商助企”活动成效显著,投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成效进一步显现,三星闪存芯片、 中兴通讯、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建设,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添加了动力。2020年,全市拥有世界500强企业及分支机构239户,较2015年净增93户。 4.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有效推进,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速达30.2%;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为支撑,工业投资累计数较“十二五”增长31%。工业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城区工业聚集区综合改造成果显著,利君制药、清华德仁、铁路信号厂等一批企业相继退城入园、搬迁改造。 5.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引擎作用凸显。2020年,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215家,是2015年的4.01倍;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4%,增长23.4%;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6.9%,增长13.3%。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4%,增长14.9%,其中,以高端环节为主的计算机通讯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7%,增长42.0%。 图2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情况 6.创新引领能力增强。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迅速推进,创新平台载体稳步提升,创新成效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国家级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和光电子集成、贵金属材料等1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式获批,营养与健康食品、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等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和筹建;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技术创新计划项目4000多项,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80家,新增市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6户,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研发投入稳步提高。 7.集聚集约水平提高。园区投入加大,“十三五”期间,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1000万平方米,是2015年的1.6倍;累计建成1个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4个县域工业集中区。2020年末,各产业园区累计入园规模以上企业152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5%;累计建成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7家,涉及航空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和高技术转化应用(央地融合)等五大产业,在产业升级、两化融合、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效率效益、安全生产、区域品牌发展和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8.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0%目标顺利完成,发展质量更加高效,累计入选工信部绿色产品5种、绿色工厂21家、绿色供应链2家、绿色园区2家、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2家;累计精准摸排、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12791户。落实淘汰落后产能“四法一政策”,共淘汰平板玻璃落后产能98万重量箱,钢铁行业落后产能2万吨,纺织行业落后产能450吨。经济效益持续提升,2020年,全市160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6255.8亿元,同比增长4.7%,较2015年增长44.2%;实现利润总额436.0亿元,同比增长46.9%,较2015年增长1.3倍。 9.融合步伐持续加快。西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成并投入使用,5G网络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建设5G基站14928个,西安工业云平台上线运行,部署SaaS产品81个,平台注册总用户15190个,工业和信息化融合更加深入。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成效显著,累计新增智能制造及服务机构试点示范企业48户。初步形成涵盖6大军工行业、5种形态相互配套、集合3大功能的“653”央地融合发展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综合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对国民经济正向拉动作用日益显现,但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不大。支柱产业不够强不够大,区县工业体量普遍较小,龙头企业少,规模以上企业不多,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仅为副省级城市平均规模的1/2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 2.企业发展不够均衡。行业发展和大中小企业发展不均衡,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趋势不够强劲,多年来主要依赖装备制造业支撑工业“半壁江山”。 3.产业配套不够完善。重点产业链存在产业链薄弱和缺失环节,部分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低,企业协同发展水平不高。 4.工业投入占比不高。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不足30%,工业招商引资工作需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保持在20%左右,远低于其他同类型城市。 5.创新主体结构不优。研发投入以科研、军工院所为主,规模以上工业研发(R&D)经费投入占比为30%,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为32.4%,企业自主创新活力不足。 6.要素配置不够完善。工业项目用地面积占比不高,工业用电电价较高,冬季气荒现象频发,产业人才紧缺,大项目缺少专项基金支撑,创新研发项目缺少风险投资,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问题较为突出,基础设施及要素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基于经济下行、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新常态,我们在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等多重挑战时,也迎来了国内外产业分工格局重塑的历史机遇,按照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战略,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一)从国际看,“十四五”时期世界工业将进入“大变革”阶段。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推进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摩擦、世贸组织陷入危机等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陡增,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步入深度调整阶段,对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格局、地位产生重大影响。一是全球产业格局和供应链配置面临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产业区域化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全球化将越来越成为现实和可能。一批发展中国家展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这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钢铁、建材等基础原材料与铁路、发电设备、生产装备,以及居民生活所需的改善性消费品的需求将会快速增长,我国在这些领域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导致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面临改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量子计算等数字技术是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最活跃的领域。新科技的加快成熟和产业转化正在对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和全球价值链分布产生深刻影响。西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不断深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持续提升,这些国家对工业产品的强大需求也将强劲拉动我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工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和到2035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具体到我国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工业发展增速应稳中求进。即在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在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转换基础上实现中高速增长。二是工业产业结构应持续优化。即促进各类产业合理、优化配置,通过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发展模式应不断创新。即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从单一企业、单一产业竞争转向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从出口为主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为西安制造业“换道超车”创造发展契机。我市有望在原有优势产业基础上,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以创新引领发展新兴产业,以智能制造重塑传统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从全市看,“十四五”时期我市工业将进入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并发表 重要讲话,为我市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发展方向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指出:“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有机结合”。二是政策机遇叠加。党中央陆续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意见》,省市合力推动西安都市圈和关中城市群发展,相关战略以及政策的深入实施使我市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三是产业强市形成共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市政府把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放在追赶超越的首要位置,着眼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提出了现代产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发展目标,特别是2020年设立了西安市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先进制造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市委、市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组织保障,全市上下形成了产业强市共识。 第二章 总体要求…

蓝冠网址_浙江瑞安市高压电力架空线路“上改下”三年行动计划(2022�D2024年)印发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10月24日,瑞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瑞安市高压电力架空线路“上改下”三年行动计划(2022�D2024年)》(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 《计划》指出,对瑞安城区(包括安阳中心城区、塘下新区、滨海新区、江南新区、经济开发区)范围内的重点区域和重要道路沿线高压电力架空线路进行综合整治,使供电设施规划布局更加合理,电力保障能力和设施安全明显提升,城市环境景观显著改善,综合社会效益更加突出。 主要任务: (一)2022年建设计划。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包装。 (二)2023年建设计划。启动改造电力线路“上改下”项目5个(110KV项目5个)。 (三)2024年建设计划。完成电力线路“上改下”项目10个(其中110KV项目8个、35KV项目2个),改造架空线路长度约20.8公里,新建地埋通道约20.8公里,完成工程总投资约6.24亿元(未含政策处理费)。 原文如下: 瑞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瑞安市高压电力架空线路“上改下”三年行动计划(2022�D2024年)的通知 各功能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瑞安市高压电力架空线路“上改下”三年行动计划(2022�D2024年)》已经市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瑞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0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瑞安市高压电力架空线路“上改下” 三年行动计划(2022�D2024年) 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景观,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优化供电设施布局,提升设施安全水平,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工作目标 对瑞安城区(包括安阳中心城区、塘下新区、滨海新区、江南新区、经济开发区)范围内的重点区域和重要道路沿线高压电力架空线路进行综合整治,使供电设施规划布局更加合理,电力保障能力和设施安全明显提升,城市环境景观显著改善,综合社会效益更加突出。 二、主要任务 (一)2022年建设计划。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包装。 (二)2023年建设计划。启动改造电力线路“上改下”项目5个(110KV项目5个)。 (三)2024年建设计划。完成电力线路“上改下”项目10个(其中110KV项目8个、35KV项目2个),改造架空线路长度约20.8公里,新建地埋通道约20.8公里,完成工程总投资约6.24亿元(未含政策处理费)。 三、工作要求 (一)实施主体。 1.高压电力线路及沿线市政通信线路“上改下”土建工程,参照城市道路的建设体制,由各功能区实施各自区划范围内的工程,其中重点工程建设单位已负责实施的道路建设工程沿线的“上改下”工程继续由重点工程建设单位负责。对于跨区域的土建工程,一般由各功能区负责实施各自区划范围内的工程,经协商也可由工程量较大的一方牵头组织实施,其他单位做好协同配合;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供电部门参与质量把关,并参与工程验收,做好移交工作。 2.高压电力线路“上改下”电气工程由实施主体在国家电网新一代电子商务平台招标,工程形成资产作为补偿资产移交给供电部门,由供电部门完成新资产的转资及老资产的处置。沿线的市政通信管线工程由管线产权单位负责实施。对于跨区域的电气工程,原则上由工程量较大的一方牵头组织实施,其他单位做好协同配合。 3.高压电力线路“上改下”工程沿线的征地拆迁和政策处理工作由属地乡镇(街道)负责。 4.110kV以下电力架空线路和市政通信架空线路的“上改下”,由各道路建设单位结合道路综合整治和市政设施维养有序组织实施。重点区域“线乱拉”整治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组织实施,配电箱、光(电)缆交接箱的美化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供电局、市经信局牵头组织实施。 (二)实施方式。 1.高压电力线路“上改下”工程由属地功能区自行负责实施,并负责办理建设审批相关手续。市供电局在项目前期审批、施工、验收等环节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 2.跨区域的电气工程采用委托建设方式的,由牵头单位统一立项报批,组织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验收。 3.在已建成地下综合管廊且管廊内已预留管线位置的区域,新建、迁建、改建、扩建电力线路和市政通信线路应在管廊内敷设。实施电力线路“上改下”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地下管廊类型(包括干线、支线、缆线和专项管廊)。 (三)资金来源。 本规划范围内的电力线路“上改下”工程建设资金由市财政局会同市供电局、各功能区管委会做好统筹保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瑞安市高压电力架空线路“上改下”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市政公用工程建设中心、市供电局主要负责人和市政府办公室联系工作副主任任副组长,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市政公用工程建设中心、市交通工程建设中心、市供电局、各功能区管委会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市政公用工程建设中心,市市政公用工程建设中心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监督和指导具体工作。各功能区管委会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对属地范围内的架空线路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制定架空线路“上改下”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 (二)做好要素保障。建立完善联席会议机制,强化项目选址、路由方案、规划调整、项目审批等工作的协调和衔接,科学制定实施计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市供电局会同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完善电力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为项目控规调整、项目实施提供规划支撑,同时要积极对接省供电公司争取给予电力线路“上改下”项目政策支持;各项目业主和财政部门应根据工程进度需要,及时拨付工程费用,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市发改局、市财政局要指导各地积极申报架空线路“上改下”项目政府专项债券。 (三)深化责任落实。加强项目考核,将架空线路“上改下”工作纳入各责任单位的年度考绩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各实施主体明确项目负责人,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按照时间节点加快推进,强化质量安全管控措施,确保施工安全有序,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各行业主管部门和管线产权单位要积极配合做好管线迁改建工作。

国网河南电力:邵陵调相机站年检工作全面开展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10月19日,河南省漯河市邵陵调相机站年度集中检修工作正式启动。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将利用本次年检机会,全面排查消除设备隐患,护航青豫、天中两大直流工程,提升河南电网的安全保障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邵陵调相机站是河南首套、国内单台容量最大的调相机站,解决了特高压跨区直流输电和风光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带来的无功电压稳定问题。此次年检工作历时20天,检修设备1886台(套),开展技术改造1项、运维提升项目1项、设备隐患治理4项、例行检修项目17大项(共497小项)、消除缺陷项目1项、技术监督9项,涉及16个作业面,配置大型机具车辆7台。 国网河南电力高度重视此次年检工作,组织国网河南超高压公司多措并举高质量开展年检工作。该公司严格落实年检各项部署要求,利用“人防+技防”手段,压紧压细压实安全责任,严控现场作业风险;应用“一表一库”,细化“五图三表”,严格执行三级标准化作业方案,突出检修作业标准化、安全管控全程化;强化党建引领,建立“项目部+党支部”协同作战模式。

蓝冠平台官网_上海电力大学柔性低频交流输电系统项目的成交公告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上海电力大学柔性低频交流输电系统项目的成交公告 一、项目编号:JSHC-2022090771B6(招标文件编号:JSHC-2022090771B6) 二、项目名称:上海电力大学柔性低频交流输电系统 三、中标(成交)信息 供应商名称:南京瑞途优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供应商地址:南京市江宁开发区迎翠路7号1幢二层中关村软件园221室(江宁开发区) 中标(成交)金额:81.2500000(万元) 四、主要标的信息 五、评审专家(单一来源采购人员)名单: 张嘉岭、王海燕、贾锋(采购人代表) 六、代理服务收费标准及金额: 本项目代理费收费标准:按照采购文件规定的标准收取; 本项目代理费总金额:1.0969000 万元(人民币) 七、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个工作日。

蓝冠客服_广西南宁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加强农村电网建设 完善配电网及电力基础设施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近日,南宁市发展改革委公开征求《南宁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 文件提到,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优化农村可再生能源结构,推动农村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升农村能源利用水平。改进农业农村用能方式,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完善配电网及电力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光伏+”模式,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渔光互补等集中式光伏电站,推进“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建设一批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提升乡村就地绿色供电能力。 加快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供热、制冷、照明等设施设备节能改造,鼓励采用能源费用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率先淘汰老旧车,加大新能源汽车配备使用力度,率先采购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持续提升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新建和既有停车场要配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鼓励公共机构内部充换电设施设备向社会公众开放。 原文如下: 关于向公众公开征求《南宁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通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33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022〕24号)精神,大力推动南宁市节能减排工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我委起草了《南宁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 本次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从2022年10月20日至10月22日,欢迎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出宝贵意见,并以书面形式反馈至南宁市发展改革委(地址:南宁市桂春路南一里1号,邮编:530030,并请在信封上注明“对《南宁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特此公示。 附件:南宁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附件 南宁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022〕24号)要求,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结合南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围绕“1+1+4+3+N”目标体系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以下简称能耗双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推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实现节能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确保完成南宁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2.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不低于9497吨、916吨、1000吨、1250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三、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一)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制糖、化工、造纸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推广先进节能技术,鼓励将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推进水泥熟料企业及大型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加强对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企业的监管。加强行业工艺革新,实施涂装类、化工类等产业集群分类治理,以能源、冶金、建材、有色、化工、印染、造纸、原料药、电镀、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废铅蓄电池等13个重点行业为重点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提升,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到2025年全市现有数据中心能效水平明显提升,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5G基站能效提升20%以上。“十四五”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确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1%。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产能和数据中心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不断建设完善绿色制造体系,鼓励工业企业开展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创建,到2025年,合计培育50家绿色工厂。〔市工信局、发改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大数据发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二)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全市工业园区能源系统整体优化和污染综合整治,鼓励工业企业、园区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选择典型产业园区开展节能改造,推动园区内企业能源梯级利用、原料与产品耦合。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全市自治区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供热、供电、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对进水浓度异常的污水处理厂开展片区管网系统化整治,加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和处置,推动挥发性有机物、电镀废水及特征污染物集中治理等“绿岛”项目建设。加快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色的绿色园区,鼓励和支持南宁高新区、六景工业园区、江南工业园区等申报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绿色园区。〔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城镇绿色规划、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产品认证,推动使用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的党政机关办公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执行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其他项目按照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和运营。推动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构建南宁市“无废城市”建设的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和监管体系,将源头减量化、资源化、高值化利用和最终安全化处置的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建筑领域的全流程管理。推动新建居住建筑执行65%节能标准、新建公共建筑执行72%节能标准,大力推动城乡建筑应用太阳能发电。稳步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逐步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实施绿色高效制冷行动,以建筑中央空调、数据中心、商务产业园区、冷链物流等为重点,更新升级制冷技术、设备,优化负荷供需匹配,大幅提升制冷系统能效水平。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到2025年,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镇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市住建局、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推动绿色铁路、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绿色机场建设,推行公路工程标准化建设。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区、客运枢纽、物流园区、公交场站、机场等区域汽车充换电、加气、加氢等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市。打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培育市场主体,建设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打造新能源汽车品牌,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换电站建设及运营、“八桂充”平台综合运维、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及回收网点建设。推进交通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物流、环卫清扫等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加快发展新能源网约车。加快推进钢铁、煤炭、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铁水、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巩固公交都市创建成果。全面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到2025年,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深入实施清洁柴油机行动,鼓励重型柴油货车更新替代。落实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现排放超标车辆尾气检验与维修治理闭环管理。推广智能化、轻量化、高能效、低排放的营运车辆,鼓励和引导技术落后和高耗低效营运车辆有序退出。推动绿色港口建设,持续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推动船舶靠港使用岸电,鼓励有条件的内河船舶实施液化天然气(LNG)动力系统更新改造。提升铁路电气化水平,推广低能耗运输装备。以科技赋能促进绿色交通发展,实施绿色交通与智慧交通融合发展工程,健全城乡绿色配送体系,发展绿色智慧高效物流,加快旅客联程联运,深化交旅融合发展。加快绿色仓储建设,鼓励建设绿色物流园区。加快标准化物流周转箱推广应用。积极创建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全面打造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南宁样板”。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引导电商企业、邮政快递企业选购使用获得绿色认证的快递包装产品。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30%左右,铁路、水路货运量占比进一步提升。〔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工信局、公安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南宁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优化农村可再生能源结构,推动农村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升农村能源利用水平。改进农业农村用能方式,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完善配电网及电力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光伏+”模式,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渔光互补等集中式光伏电站,推进“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建设一批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提升乡村就地绿色供电能力。结合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等模式,促进“光伏+”和“生物质+”等特色能源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生物质能,推进“千家万户用气行动”,积极推进分布式生物质能源示范应用,加快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装备,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渔船安装含油污水处理设备、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和垃圾存储回收设施。加快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农机和渔船推广应用,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和农业绿色发展。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秸秆打捆直燃、成型燃料等技术。建设适度规模沼气工程、修复改造农村沼气设施,提高农林废弃物、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在种养殖集中区、农作物加工集中区加快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供热、规模化生物质燃气等燃料清洁化工程。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利用。深入推进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到2025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力争达到2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1.5%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3%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55%、45%。〔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住建局、水利局、市场监管局、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加快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供热、制冷、照明等设施设备节能改造,鼓励采用能源费用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率先淘汰老旧车,加大新能源汽车配备使用力度,率先采购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持续提升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新建和既有停车场要配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鼓励公共机构内部充换电设施设备向社会公众开放。推行能耗定额管理,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到2025年,全市80%以上的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达到节约型机关创建要求,争创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11家以上。〔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重点区域污染物减排工程。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以水泥等行业以及工业锅炉、炉窑为重点,着力提升生产装备、工艺和治理水平,持续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完善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正面清单,以化工、涂装、医药、包装印刷、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和油品储运销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实施差异化减排。着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污染治理工程,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灌区、企业、居民小区,示范引领农业、工业、生活等各领域节水,发挥机关、医院、高校等单位表率作用,持续开展节水改造,推动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到2025年,宾阳县、江南区、隆安县、马山县、良庆区等县(市、区)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并通过水利部复核,达标率达50%。加强武鸣河、清水河、八尺江等不稳定达标支流流域水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到2025年,全市主要流域水质保持优良。〔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工信局、水利局牵头,市住建局、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加快煤炭替代步伐,调整煤炭消费结构,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统筹推进存量煤电机组节煤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持续推动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持续优化煤炭消费结构,大幅提高清洁电煤在煤炭消费的比重。积极开展散煤综合治理和燃煤小锅炉整治,全面淘汰城市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禁止城市建成区新建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其他地区禁止新建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用煤行业以工业余热、电厂余热、清洁能源等替代煤炭供热(蒸汽)。推进园区集中供热能力建设,在工业园区、热负荷集中区有序规划建设和改造背压式热电联产机组。大力发展生物质供热。积极引导用热企业向园区布局,鼓励现有用热企业关停分散供热锅炉并搬迁入园,在终端能源需求相似地区,鼓励采用区域网络型泛能站集中供能。持续降低煤电企业特别是燃煤自备电厂发电煤耗,加大能耗高、污染重的煤电机组整改力度,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加快淘汰关停不达标30万千瓦级及以下燃煤自备机组,积极推进30万千瓦以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半径15公里范围内燃煤锅炉关停整合,提高热电联产机组能源转换效率。严格规范燃煤自备电厂运行管理,除国家政策允许的领域外,禁止新(扩)建燃煤自备电厂。到2025年,全市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37%以上。〔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工信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推动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深入实施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重点推进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加工、工业涂装、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等行业综合治理,加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落实VOCs年产生量大于10吨的重点监管企业“一企一策”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通过采用全密闭、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技术,以及使用高效工艺和设备等,减少工艺过程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和逸散,提高挥发性有机物集中收集和综合治理效率。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内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引导开展油气回收改造。到2025年,全市溶剂型工业涂料、油墨使用比例分别降低20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溶剂型胶粘剂使用量降低20%。〔市生态环境局、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加快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农村垃圾治理能力,完善“村收、镇运、县(片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治理体系,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焚烧率,减少原生垃圾填埋量,力争用2―3年确保所有县实现垃圾焚烧发电。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力争用2―3年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加快实现全区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与产废情况的总体匹配。规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置,加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收集转运能力建设,2022年底前实现各县(市、区)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全覆盖。推进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实施混错接管网改造、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加快补齐处理能力缺口,推行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污泥无害化处置。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逐步推动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280公里以上,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6万吨/日,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保持100%,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0.67万吨/日,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到65%以上。〔市发展改革委、住建局、生态环境局、卫健委、市市政园林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 (一)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坚持节能优先,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衔接。以能源产出率为重要依据,综合考虑发展阶段等因素,合理确定各县(市、区)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对各县(市、区)“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实行基本目标和激励目标双目标管理,由各县(市、区)科学合理分解到每年,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各县(市、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和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确定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经济增速超过预期目标的县(市、区)可相应调整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对能耗强度降低达到自治区下达的激励目标的县(市、区),其能源消费总量在当期能耗双控考核中免予考核。“十四五”时期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能耗总量考核。原料用能不纳入各县(市、区)能耗双控考核。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项目能耗单列。加强节能形势分析预警,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对高预警等级地区加强工作指导。推动科学有序实行用能预算管理,优化能源要素合理配置,各县(市、区)、开发区管委会要坚持以最先进的设备、最优的工艺、最小的排放实现最大的产值“四最”用能导向,加快制定“十四五”时期用能预算与节能挖潜实施方案,统筹能耗要素指标支持单位能耗产出率高的高质量项目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作为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结构优化调整、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推进实施重点减排工程,严格落实新建、改建、扩建“两高一低”项目主要污染物区域等量削减要求,形成有效减排能力。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明确重点工程减排范围,改进总量减排核算方法,加强与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制度衔接,提升总量减排核算信息化水平。完善总量减排考核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总量减排监督管理,依托主要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重点核查重复计算、弄虚作假特别是不如实填报削减量和削减来源等问题。〔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根据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政策规定,对在建、拟建、建成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以下简称“两高一低”)项目开展评估检查,建立工作清单,明确处置意见,严禁违规“两高一低”项目建设、运行,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一低”项目。加强对“两高一低”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和结果执行的监督评估,严格执行自治区对“两高一低”项目的能耗准入标准,“两高一低”项目签订投资协议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深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可行性, 认真分析评估项目对能耗双控、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环境质量等方面影响,逐级提交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暨加强能耗双控联席会议审查。严肃财经纪律,指导金融机构完善“两高一低”项目融资政策。(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金融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严格落实法规标准。深入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配合自治区开展绿色交通标准规范制定修订工作,落实船舶排放控制区管控要求,落实进口非道路移动机械执行国内排放标准。〔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司法局、工信局、财政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完善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规划、土地、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节能减排领域。加大节能减排支持力度,统筹安排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支持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业绿色制造示范体系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财政预算,统筹使用本级各部门专项财政预算,支持民用建筑低成本节能改造或新建工程以及技术先进、效益显著的科研项目。对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等级的地区或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在相关资金安排及相关项目申报上给予倾斜支持。逐步规范和取消低效化石能源补贴。落实上级有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费用各级财政投入分担机制,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定期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市、区、开发区)予以经费补助奖励。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范围。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减排以及绿色低碳循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信贷产品创新,扩大信贷产品投放规模,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积极推进环境高风险领域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动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加大绿色债券发行。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基金。建立绿色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各承销商主动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加大企业债券承销力度,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清洁能源企业发债。落实落细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节约能源车船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电价政策与节能减排政策协同,严格执行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机制,扩大实施范围、加大实施力度,落实落后“两高一低”企业的电价上浮政策。落实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金融办,南宁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完善市场化机制。创新有偿使用、用能预算管理、投融资等机制,积极参与节能减排要素指标交易市场建设。按照国家、自治区统一部署,逐步落实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项目、企业、产业及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流动和集聚。积极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鼓励企业通过南方区域绿色电力交易市场购买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提高绿色电力消纳水平。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创新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建立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第三方机构信用监管制度,依法依规将失信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广西)。探索培育以合同能源管理交易为特色的资产交易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合格投资者按市场化方式发起设立科创、产业投资基金,投资节能服务相关产业。推行节能低碳、环保电力调度,按照国家、自治区统一部署严格执行可中断负荷电价机制,实施广西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持续推进环境治理模式创新,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推广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环境托管服务等新模式,在资源配置上给予择优支持。推行节能低碳环保产品认证。积极推动重点龙头企业申请低碳和绿色产品认证,在预拌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人造板、木地板、陶瓷砖(板)、建筑涂料等企业中重点推动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在水泥、陶瓷砖(板)、建筑铝型材等企业中重点推动低碳产品认证。〔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工信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加强统计监测能力建设。严格执行电力、钢铁、建筑等行业领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标准,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监督和审查,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能源计量体系。严格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动能源消费总量超过5000吨标准煤的项目完成企业端系统建设,明确新建项目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应与主体工程同步投产。开展污染源统计工作,规范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督促排污许可证持证单位严格落实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污染源执法监测,深入推进执法监测机制优化增效。推动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重点排污单位以及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单位安装在线监控监测设施。加强统计基层队伍建设,强化统计数据审核,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市统计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工信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壮大节能减排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性强、职责明确的节能执法监察队伍。完善市、县(区)两级节能监察体系,完善节能执法机制,明确委托执法范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节能监察机构作用。强化人员力量保障,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设置能源管理岗位和负责人。完善生态环境机构监测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执法机构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县级及乡镇基层生态环境监管队伍建设,按市、县、乡不同层级工作职责配备相应工作力量。加强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监测能力建设,重点排污单位设置专职环保人员。加大政府有关部门及监察执法机构、企业等节能减排工作人员培训力度,通过业务培训、比赛竞赛、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工信局、人社局、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河北:张家口市打通可再生能源智能化输电通道 “十四五”期间大量工程将投产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随着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张家口正在全力打造“绿色、安全、智能、开放”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争取更强的本地消纳和外送通道能力建设。 据悉,在“十四五”期间电网实施的项目中,大同―怀来―天津北1000千伏特高压冀北段正在编制预可研;怀安、阳原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蔚县500千伏站220千伏送出工程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张北、怀来220千伏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取得核准;太师庄、王家楼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在加紧施工;桥西、怀来东220千伏变电站年底投产。以上项目竣工后,到“十四五”末,总接入能力预计达到4000万千瓦。

蓝冠网址_湖北省内2022年续建及新开工8项特高压工程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据统计,今年以来,国网湖北电力续建及新开工“五交三直”8项特高压工程,合计建设管理交直流线路3807公里。 白鹤滩-江苏工程已于今年7月1日投产送电,工程途经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5省市,全长2080公里 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湖北段于2022年9月全线贯通。线路途经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浙江5省市,全长2140.2公里,其中湖北段长790多公里。 荆门―武汉工程,该工程于2020年12月核准建设,于2021年3月正式开工。2022年9月份贯通,目前在开展验收消缺工作,计划年内投产送电,线路全长2×84.963公里,途经湖北省孝感市、武汉市、黄冈市,全线采用双回路同塔架设。 南阳-荆门-长沙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项目全线竣工,将于10月下旬投产送电,工程全长625.8公里,途经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湖南境内长度约169.6公里,该工程建成投运后,将成为湖南第三条跨省特高压大通道。 驻马店―武汉工程已进入基础收尾、全面组塔阶段,工程起于驻马店站、止于武汉站,新建双回1000千伏输电线路287公里,总投资38亿元,2022年3月开工,计划于2023年建成投运。 武汉―南昌工程于9月22日正式开工,工程线路为双回路架设,全长456.6千米,新建杆塔965基,预计总投资82.9亿元,计划2023年底实现全线贯通。 此外,据相关报道,金上―湖北、黄石输变电工程将根据核准进度适时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