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uly 2022

蓝冠_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7月1日竣工投产!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从国家电网获悉,白鹤滩至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7月1日竣工投产,这是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战略大动脉,每年可输送清洁电能超300亿千瓦时。 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说,白鹤滩―江苏工程横跨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5个省市,全长2080公里,是服务稳增长的重大保供工程、服务“双碳”目标的重大绿色工程、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创新工程。工程总投资307亿元,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将有力服务西南水电开发利用,保障江苏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白鹤滩―江苏工程是全球首个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国家电网特高压部副主任种芝艺表示,该工程在世界上首次研发“常规直流+柔性直流”的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集成特高压直流输电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以及柔性直流输电控制灵活、系统支撑能力强的优势,示范引领意义重大。 “西电东送”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该工程将推动四川水电大规模开发与外送。截至2021年底,四川水电装机容量达8947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干流河段,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装机容量仅次于三峡电站,计划于2022年全部建成投产。其中,左岸、右岸各建设8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分别送电江苏、浙江。白鹤滩―江苏工程建成后,可以有力保障白鹤滩水电站大规模外送,促进四川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西部经济崛起。 国家电网江苏电力公司建设部副主任吴威说,华东地区经济发达,用电基数大、比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加快发展,是用电负荷中心。白鹤滩―江苏工程输电能力达到800万千瓦,可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 白鹤滩―江苏工程竣工投产后,可推动华东地区每年减少发电用煤14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00余万吨。

蓝冠客服_《鄂尔多斯市“十四五”能源综合发展规划》印发 到2025年全市完成智能电网改造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6月23日,《鄂尔多斯市“十四五”能源综合发展规划》印发,规划提出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加快建设绿色、先进、经济、安全、高效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积极培育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千亿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10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为全市2030年实现碳达峰做出贡献。 加快开展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应用。推广智能变电站建设,提高电力系统智能化水平,提高供电质量、供电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研究现代电网源网荷储协调智能调控技术,开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研究示范,重点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系统后的调峰问题,减小间歇性能源对受端交流电网的扰动冲击。依托特高压外送通道,研究配套风电基地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应用。到2025年,完成智能电网改造,基本普及智能终端表计。 加快推进智慧风电场技术应用。通过智能风机、智能变电站、智能管控系统等,构建具备精准化、数字化、信息化、集成化等特征的智慧风电场,实现多种类数据的融合,多资源、跨网域、多业务的集成与信息化管控,开展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生产运行与维护、协调控制、运营决策、电网友好等智慧能源技术应用示范,利用智能算法实现风电设备故障预警与健康评估、精准预测与协调控制、资产与备品备件优化配置,推动电力生产组织形态与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源网荷储”协调互动。 加快智能光伏创新升级。推动光伏发电与农业、牧业、建筑等融合发展,拓展光伏发电互补应用新空间。积极推广智能化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及微电网应用技术。鼓励采用三维化设计、单晶硅大功率双面光伏组件、1500V直流系统、高容配比等技术,提高光伏电站设计精度和系统效率,降低发电成本,提高光伏发电量。 详情如下: 鄂尔多斯市“十四五”能源综合发展规划 鄂尔多斯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能源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突出,在支撑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打造我国北方生态屏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期,是深入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城市的重要时期。鄂尔多斯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为导向,聚焦“两率先”“两超过”目标,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以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为支撑,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保障,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建设能源工业强市,当好自治区经济“稳”的压舱石、“进”的排头兵,高水平建成国家现代能源产业基地,高质量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城市,为全国能源安全供应作出鄂尔多斯示范。 为充分发挥规划战略引领作用,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 展,在编写煤炭、电力、新能源、油气专项研究报告和《鄂尔多斯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鄂府发〔2022〕45号)基础上,编制了本规划,全面构建起目标明确、衔接有序的指导全市“十四五”能源发展“1+5”规划体系和工作格局。 本规划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的通知》(发改能源〔2022〕210号)、《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内政办发〔2022〕16号)、《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鄂府发〔2021〕1号)等编制,围绕辖区内煤炭、电力、新能源、油气、氢能等行业,总结“十三五”能源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提出鄂尔多斯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部署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全市能源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是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实施能源行业管理、编制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全市能源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现代能源经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能源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能源供应能力稳步加强的同时,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快,去产能任务超额完成,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助力全市建成小康社会。 一、能源战略地位巩固提升 全市能源资源丰富,能源产品齐全。截至2020年底,全市在籍煤矿322座,共核定生产能力8.3亿吨/年,其中生产煤矿259座,2020年原煤产量6.58亿吨,占自治区和全国原煤产量的64%和17%。煤炭运输形成了“三横四纵”铁路网骨架,向内以集疏运专用线与矿区和园区相连,向外衔接京包兰、大秦、神朔黄、太中银、浩吉等铁路通道,对外铁路运输总能力6.5亿吨,2020年全市外运煤炭累计5.47亿吨,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13.6%。 2020年,全市发电总装机2612万千瓦,占自治区21%,其中火电2299万千瓦、可再生能源313万千瓦。总发电量1242亿千瓦时,利用建成的上海庙至山东、蒙西至天津南两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外送电量达到399亿千瓦时。 2020年,全市共有885口天然气井,天然气产量277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产量的15%。配套集气站5座、油气长输管道22条,外输能力超过460亿立方米/年,2020年外输221亿立方米。煤制油项目产能124万吨/年,煤制气项目产能4亿立方米/年。 二、绿色安全生产稳步推进 全市能源生产向绿色化迈进,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安全生产总体平稳。 截至2020年底,建成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绿色煤矿81个,煤炭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煤矿单井生产能力从2015年230万吨/年提高到2020年258万吨/年,大型煤矿产能占总产能的77%以上。煤炭生产人均工效提高到10000吨/年以上,约为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平均水平的5倍。麻地梁等23个煤矿建成智能化工作面,9个煤矿获评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成安全生产标准化煤矿160处,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始终保持在0.01以下,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伴随一批光伏治沙、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项目顺利建成,装机规模较2015年增加了153万千瓦,提高了3.7%;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从2015年27.3亿千瓦时提高到2020年72.38亿千瓦时,占比从2015年3.7%提高到2020年5.8%。全市先进煤电机组容量不断增加,60万千瓦以上煤电装机占比达到27.6%,较2015年底提高了14.5%;全市煤电机组全部达到超低排放限值要求,供电标准煤耗从2015年337克/千瓦时下降到2020年331克/千瓦时,不断向清洁煤电供应体系迈进。 率先开展国家新型煤化工示范项目建设,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煤化工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并实现了商业化运行。积极探索氢能技术研发应用,组织申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三、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全市能源消费结构由以煤炭为主逐步向非化石能源转变,能源发展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特征。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7359.82万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约11056.8万吨,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91.3%。天然气消费量66.06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6.9%,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97%。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826.45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3.83万千瓦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 四、电力市场建设有所突破 蒙西电网在全国率先建立电力多边交易市场,2020年交易电量达到1059.2亿千瓦时,占蒙西电网售电量的77.5%,并被列为第一批电力现货市场试点。达拉特经济开发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成为自治区首个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并实质化运行的项目。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煤炭产业集中度低 全市煤炭生产企业142家,其中300万吨以下生产规模的煤炭企业产能占比11.6%、数量占比63.6%,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二、电力转型任务艰巨 鄂尔多斯风光资源较丰富,可再生能源装机仅占总电力装机的12%。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较小、灵活性不足,电力系统内缺乏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调峰手段。电网东西互济能力弱,处于电网末端地区的电力安全保障不足,现有22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布局不够合理,难以满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机组的接入。提高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加强调峰能力和电网建设的任务较重,尚不能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 三、能源效率有待提高 全市2020年平均供电煤耗331克标准煤/千瓦时,较全国平均供电煤耗高25.5克标准煤/千瓦时。电力、热力、燃气等不同供能系统集成互补、梯级利用程度不高,存在供热管网跑冒滴漏、建筑房屋保暖效果差等现象。 四、资源利用水平不高 能源开发产生的土石渣、煤矸石和电厂灰渣等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总体不高,露天矿排土治理滞后,煤电、煤化工等耗水项目较多,能源发展建设用地与农牧用地矛盾不断凸显。 第三节…

蓝冠客服_国家能源局公开征求《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7月1日,国家能源局公开征求关于《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31日。 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电力建设工程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电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凡从事电力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等有关活动及实施对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必须遵守本暂行规定。 本暂行规定所称电力建设工程,是指经有关行政机关审批、核准或备案,以生产、输送电能或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为主要目的,建成后接入公用电网运行的发电、电网和储能电站建设工程。 电力建设工程配套铁路、水运等专业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其他行业建设工程配套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从其行业规定。 第三条电力行业实行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国家能源局负责全国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组织拟订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政策措施并监督实施,由电力安全监管司归口。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依职责承担所辖区域内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电力可靠性管理和工程质量监督中心(以下简称可靠性和质监中心)根据国家能源局委托,承担研究拟订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政策措施及实施相关具体工作的职责,负责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统计、核查、发布等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电力管理部门依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中告知建设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第四条 国家能源局向社会公布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以下简称电力质监机构)名录和监督范围。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 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由政府电力管理部门委托电力质监机构具体实施。电力质监机构要加强能力建设,确保具备与质量监督工作相适应的条件和水平。电力质监机构对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结果负责。 第五条电力质监机构按照依法依规、严谨务实、清正廉洁、优质高效的原则,独立、规范、公正、公开实施质量监督。 第六条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应加强“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质量监督工作效能。 第七条电力质监机构不得向电力建设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以下简称工程参建各方)收取质量监督费用。 第二章 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八条工程参建各方依法对电力建设工程质量负责。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承担首要责任。工程参建各方要推进质量管理标准化,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保证电力建设工程质量。 第九条电力建设工程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工程开工建设前,工程参建各方法定代表人应签署授权书,明确本单位在该工程的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签署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对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工程质量承担相应终身责任。 第十条工程参建各方应支持配合电力质监机构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及时提供有关工程质量的文件和资料,并保证真实、准确、齐全。对于质量监督发现的问题,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工程参建各方完成整改闭环,并对整改闭环真实性负责。 第三章 质量监督实施 第十一条电力质监机构依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大纲(以下简称质监大纲)和有关规定,对工程参建各方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 第十二条电力质监机构对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根据工程类别、规模、建设周期等特点,按以下原则分类实施。 (一)规模以上电力建设工程,按照质监大纲规定程序及内容进行质量监督。 (二)装机容量6兆瓦及以上、规模以下发电建设工程,规模以下储能电站建设工程,采取抽查巡检和并网前阶段性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质量监督。 (三)10千伏以上、规模以下电网建设工程,采取抽查巡检方式进行质量监督。 (四)装机容量6兆瓦以下发电建设工程、10千伏及以下配网建设工程、抢险救灾及其他临时性电力建设工程,不需进行质量监督。 第十三条 电力质监机构依照下列程序对电力建设工程进行质量监督。 (一)第十二条第(一)、(二)类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程序: 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向电力质监机构提交工程质量监督注册申请。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电力质监机构应予受理,并于7个工作日内完成质量监督注册、出具质量监督计划,第十二条第(二)类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计划中应明确抽查巡检安排。 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应根据质量监督计划和工程进度,提前10个工作日提交阶段性质量监督申请,电力质监机构应及时开展阶段性质量监督检查、出具整改意见书,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完成质量监督查出问题的整改闭环。 工程并网前阶段性质量监督检查后,对符合要求的项目,电力质监机构应于7个工作日内向建设单位出具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并网意见书。 建设单位组织完成质量监督查出的全部问题的整改闭环后,电力质监机构应于20个工作日内出具质量监督报告,并按规定报送有关单位。 (二)第十二条第(三)类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程序:…

蓝冠_国网能研院副院长蒋莉萍:提升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于日前发布。围绕如何提升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如何把握分布式新能源发展的关键等话题,中能传媒记者专访了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蒋莉萍。她表示,要坚持系统观念,重点从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做好电网规划与新能源发展的衔接、加快建立并完善适应分布式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三个方面,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 中能传媒:《实施方案》在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方面有哪些亮点举措? 蒋莉萍:新能源发展不能局限于能源资源自身开发利用的视角考虑,更要统筹其他资源利用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实施方案》的一大亮点是在推进新能源发展的各项举措中贯穿着统筹协调的理念。例如,针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提出在土地预审、规划选址、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协调指导。这一要求不仅适用于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建设,对东部地区的分布式能源发展也同样重要。因为沙漠、戈壁、荒漠的用途相对有限,而中东部地区土地资源紧张,新能源开发涉及的土地、环保等限制或与其他方面项目的冲突可能更加突出。 新能源大基地开发的关键是技术和经济性问题,应统筹好送端地区和受端地区的资源特点和跨区输送条件,实现多方位的优势互补;中东部地区的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则需要更多考虑商业模式、市场机制和行业管理规范等。总之,新能源发展需要技术、政策、市场、行业管理规范等各方面形成相互呼应的有机体,打出组合拳。 中能传媒:《实施方案》指出,当前仍存在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从《实施方案》来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些方面? 蒋莉萍: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关于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这方面工作的关键是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核心是要把市场机制和管理规范设置好,市场机制要体现灵活性调节能力的价值,使具备这种能力的市场主体能够在市场中兑现,从而催生更多技术和商业解决方案。提升系统灵活性的关键在于把能够合理体现市场主体责任、调动市场潜力的规矩立起来。 第二是规划衔接问题,《实施方案》提出地方能源主管部门、电网企业要结合新能源项目发展需要,及时优化电网规划建设方案和投资计划安排。政府部门应发挥好牵头作用,电网规划与新能源发展之间做好统筹协调,电网建设要打出提前量。 第三是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这将给电力系统,尤其是配网环节带来行业生态格局的重大变化。分布式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较为多样,开发主体可以是自发自用,也可以作为第三方投资者。不同类型的开发主体有不同的诉求,开发者的第一目标是盈利,用户的第一目标是省钱,这将带来一种多元化的行业生态,亟须通过市场机制的建立鼓励商业模式创新。 中能传媒:《实施方案》鼓励分布式新能源发展,鼓励绿色微电网、新能源直供电等模式创新,这些新模式将给电力系统带来哪些影响? 蒋莉萍:分布式能源发展带来最直接的变化是电力系统多元化程度提升,包括市场主体、技术方式、商业模式的多元化。总的原则是,一方面我们应鼓励多元化的主体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市场规则的设计,明确各类市场主体的定位和权责边界。 实践经验表明,市场主体越多元的领域,市场化效果越好,程度也越高。在电力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下,市场机制的作用将更加凸显,相应地,市场规范及监管的作用也显得越重要。各类市场主体必须在合理的市场机制和明晰的行业管理规范的框架下参与市场运行,承担相应的责任,获得合理的投资和经营管理回报,才能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同时,分布式能源发展还将进一步提升配网建设发展的重要性。《实施方案》对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主动配电网等提出了具体举措。 中能传媒:《实施方案》提出合理确定配电网接入分布式新能源的比例要求,探索开展适应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的直流配电网工程示范。对于如何开展好这两方面工作,您有何建议? 蒋莉萍:“合理确定配电网接入分布式新能源的比例要求”这一措施是系统观念的具体体现,值得点赞。 什么是合理的比例?当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网的规模提高到一定程度时,配电网的建设和改造投入必然会出现大幅度提高,所以,需要研究确定各个台区、配电网接入新能源的合理比例,以优化各地区分布式电源的发展节奏和配网改造投入节奏,把电力供应的综合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涨幅之内。 如何确定合理的比例?可以以一个台区为基本单元,综合考虑区域内的各种资源条件、负荷特性、所在电力系统的基本情况,以及所在地区的新能源发展规划目标,统筹考虑电源项目、电网项目的投资成本,以规划分析期的综合供电成本水平(或上涨幅度)最低为目标,对分布式电源在不同台区或配网中的并网规模、开发进度进行综合分析,统筹安排新能源开发和配网建设改造进度,逐步提升新能源接入比例。 “开展适应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的直流配电网工程示范”不单是电力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生态和技术重构的问题。直流配电网中不仅包含分布式新能源,还需要用户侧配备直流用电设备,例如居民家中要使用直流家用电器。这要求电力行业与电器制造行业统一技术标准,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作命题。直流配电网工程在分布式能源资源富集的地区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场景,开展工程示范具有重要价值。 中能传媒:《实施方案》在推进绿电交易、碳排放权交易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的衔接方面有何安排? 蒋莉萍:《实施方案》提出,支持将符合条件的新能源项目温室气体核证减排量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配额清缴抵销。这是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与碳减排相关制度协同起来的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考量。可再生能源发展在履行消纳责任权重、碳减排等多重政策目标任务中都是可以有成效体现的,相应的制度是可以发挥协同效应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碳配额、绿电交易等政策措施都与新能源有着密切关联。《实施方案》释放出行业主管部门将会对各类制度安排进行体系化考虑,推进各类市场有效衔接的政策信号。在这样的政策体系框架下,市场主体可以根据制度规则,选择最符合自身定位、技术特点和企业运行管理诉求的细分市场,去参与并实现自身价值。 原标题:提升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蓝冠注册_国家电网通报!这些企业冒充国网系统内单位!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近期,国家电网公司经排查发现,青岛民锐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北电力(河南省)有限公司、中北电力(福建)有限公司、中锦电力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中智网科(厦门)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通过伪造相关材料以及其他不当方式,将企业注册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单位,并以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单位名义开展业务(具体企业信息详见下表)。 经国家电网公司核实,5家企业及其下设各级企业均与国家电网公司及下属单位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其一切行为均与国家电网公司及下属单位无关。请社会各界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风险,如发现其违法犯罪行为,请尽快到公安机关报案。 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单位已分别就相关企业假冒行为在本单位官网进行公告,具体情况详见附件。 假冒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系统内单位的企业名单

蓝冠客服_广东深圳:推进虚拟电厂落地 加快综合能源补给设施建设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6月28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 意见提到,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船)等领域,突破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和集成应用技术,扩展智能机器人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应用场景,依托福田、南山、宝安、深汕等区及前海建设集聚区,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高端制造、集成应用示范区。 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功率超快激光器与装备、增材制造装备与系统等行业,提高特种光纤、高功率光栅、高功率激光芯片、高性能激光器等上游材料和器件国产化率,开展专用特色装备技术攻关,建设光电光纤激光总部及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支持宝安、龙华、坪山等区及前海建设集聚区,巩固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竞争优势。 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围绕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等领域,提高探测器、传感器、高端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关键零部件和产品创新能力,建设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先进测试与高端仪器研究平台等重大创新载体,支持南山、宝安、龙华、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提高精密仪器制造国产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水平。 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分布式光伏、氢能、海上风电等细分产业,加强高效燃气轮机、高能量密度储能、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虚拟电厂落地,加快综合能源补给设施建设,依托龙华、龙岗等区推进数字能源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低碳城和求雨岭氢能产业园等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创新的现代能源体系。 原文如下: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衔接落实国家、省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规划,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深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新一代信息通信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显示器件等3个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但是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发展后劲仍需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是深圳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深圳实际,紧密围绕服务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建设,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对于稳住深圳制造业基本盘,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意义重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效应,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为核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若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紧密结合,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投资,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潜力和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自立自强、创新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构建自主安全、多元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坚持系统推进、重点突破。深刻认识现代产业发展规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促进生产端、消费端有机衔接,以点带面锻长板、补短板,实现产业梯次发展和整体跃升。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挥各区比较优势,统筹优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土空间布局,“一群一策”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功能协同、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世界级“灯塔工厂”,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网络与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海洋产业等增加值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工业母机等产业短板加快补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现代时尚等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合成生物、区块链等未来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增长点。 三、发展重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细分领域。 1.网络与通信产业集群。推动固网通信、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协同发展,加强网络通信芯片、关键元器件与模组等技术攻关,建设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创新载体,启动前沿技术储备,加强行业标准研制,支持南山、宝安、龙岗、龙华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球网络与通信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和“双千兆”、全光网标杆城市。 2.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加快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链,开展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软件、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和专用芯片设计技术攻关,推进12英寸芯片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福田、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人才汇聚地、创新策源地。 3.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推动新型显示器件、面板生产、终端制造和应用等领域协同发展,着力突破4K/8K视频采集器件与设备、显示面板工艺与技术、核心基础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依托南山、宝安、龙岗、光明等区打造全链条产业创新区和全场景“AI+5G+8K”应用示范先行区,努力建设全球领先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 4.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围绕智能手机、个人电脑、VR/AR、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车机、智能家电等智能终端产品,打造从关键核心元器件到高端整机品牌的完整产业链,加快应用软件、核心器件等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向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集聚发展,打造全球手机及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高地。 5.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聚焦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环节,加快新型传感器材料、CMOS-MEMS集成技术、先进封装工艺等核心技术攻关,建设MEMS中试线、MEMS传感器产业基地,丰富智能传感器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场景,支持南山、龙华、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要素完备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 6.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低代码开发平台等关键性基础软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等工具软件实现源头创新,加大基础共性标准、应用示范标准研制及推广力度,实施开源生态孵化工程,推进软件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软件名城。 7.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文化装备、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细分产业,塑造一批优质数字内容原创作品和IP,高标准建成一批数字创意孵化和服务平台,加快数字创意与文化旅游产品以及教育等公共服务融合融通,支持福田、罗湖、盐田、南山、宝安、龙岗等区建设数字创意产业集群,构建“一核、一廊、多中心”的数字创意产业布局,打造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标杆。 8.现代时尚产业集群。推动服装、家具、黄金珠宝、钟表等优势传统产业时尚化、品牌化升级,加强服装功能面料、家具智能芯片、钟表机心等技术攻关,建设时尚产业互联网平台和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培育若干国际知名展会,支持罗湖、福田、南山、宝安、龙华等区,以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前海)建设集聚区,打造新兴时尚产业高地、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城市、国际会展之都。 9.工业母机产业集群。聚焦数控机床、锂电池制造装备、半导体制造装备、显示面板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主轴、丝杠导轨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加强装备数字化技术攻关,建设新型显示技术智能装备总部基地、集成电路检测装备研发及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支持宝安、龙华等区建设集聚区,增强工业母机对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支撑能力。 10.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船)等领域,突破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和集成应用技术,扩展智能机器人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应用场景,依托福田、南山、宝安、深汕等区及前海建设集聚区,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高端制造、集成应用示范区。 11.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功率超快激光器与装备、增材制造装备与系统等行业,提高特种光纤、高功率光栅、高功率激光芯片、高性能激光器等上游材料和器件国产化率,开展专用特色装备技术攻关,建设光电光纤激光总部及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支持宝安、龙华、坪山等区及前海建设集聚区,巩固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竞争优势。 12.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围绕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等领域,提高探测器、传感器、高端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关键零部件和产品创新能力,建设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先进测试与高端仪器研究平台等重大创新载体,支持南山、宝安、龙华、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提高精密仪器制造国产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水平。 13.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分布式光伏、氢能、海上风电等细分产业,加强高效燃气轮机、高能量密度储能、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虚拟电厂落地,加快综合能源补给设施建设,依托龙华、龙岗等区推进数字能源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低碳城和求雨岭氢能产业园等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创新的现代能源体系。 14.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提升监测预警技术装备、应急处置救援技术装备、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先进环保装备等行业发展水平,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安全节能环保服务业,健全安全应急物资生产保供体系和绿色生产消费体系,支持罗湖、宝安、龙岗、龙华、光明、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为建设韧性城市提供坚实保障。 15.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感知系统、车载计算平台、车用无线通信、云服务终端、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快速充电设施等细分领域,突破感知设备、线控底盘、智能驾驶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建设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深汕汽车工业园等重点项目,依托南山、坪山、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引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16.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分子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前沿新材料等,推进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超高模量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工程化项目建设,支持罗湖、宝安、龙岗、光明、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建成新材料创新中心和技术转化中心。 17.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新型医学影像、生命监测与生命支持、高端植介入产品等细分领域,突破高端影像系统、手术机器人、新型体外诊断设备、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等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充分发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作用,支持南山、龙华、坪山、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推动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18.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化学创新药、全新剂型及高端制剂、现代中药、先进制药设备以及数字化医疗等领域发展,推动新型基因治疗载体研发、工程细胞构建、抗体工程优化、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等瓶颈技术突破,加快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坪山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器园区等项目建设,支持坪山、南山、福田、龙岗、光明和大鹏等区创建产业集聚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产业发展新亮点。…

蓝冠平台官网_浙江宁波市首座500千伏半户内变电站获批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近日,宁波市首座500千伏半户内变电站――杭湾变顺利完成用地预审国家自然资源部批复。接下来将开展数字化综合示范工作,按照工程里程碑计划,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力争年底变电部分具备进场施工条件,2023年6月部分线路工程开工建设。 据了解,500千伏杭湾变采用半户内设计,相比于全户外变电站,占地较常规500千伏户外变用地减少50%以上,将大幅降低噪声等方面影响,同时有效提升变电站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蓝冠客服_浙江宁波市围绕解决“三大电力统计难题”开展专题调研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为详细了解电力统计的相关情况,更好地分析宁波经济运行状况,为各级政府提供优质统计服务,宁波市统计局围绕解决“三大”电力统计难题,前往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调研。 一是围绕电网日报数据与统计数据差异问题进行商讨及对策研讨。电网日报数据、电网统计数据分别由营销部、发展策划部提供。电网日报用电数据通过负荷曲线积分所得,日报用电数据不考虑退补等特殊情况,仅采用直接收集的数据,与电网统计发布的月度、年度电量略有偏差,但近几个月两者之间的数据差异较大。营销部、发展策划部两部门的负责人均表示将加强沟通,共同研究差异原因,尽最大可能解决两者差异问题。 二是围绕电网建筑业数据波动较大问题进行分析及解读。针对近几个月建筑业数据波动较大问题,电网相关同志表示将加强研究与监管,力求电网数据质量保持高水准。强化统计局、住建委和电网等多部门协作,厘清建筑行业的名录库,用电特征,确保数据质量。撰写专题分析,向领导、公众做好数据解读工作等。 三是围绕电网统计中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探讨最优解决方案。在双碳背景下,对能源品种、能源分行业等的数据精准度要求更高,能源统计包括电力统计面临新的挑战,电网分行业用电量数据重要性凸显。电网表示将全方位加大对行业用电监测力度,对行业出现的苗头性和趋势性问题及时了解原因,提高行业用电量统计数据质量,更好服务于双碳统计核算。同时,电网公司表示将进一步规范省统一调控的相关电厂、重点企业的电力统计。

蓝冠平台官网_黑龙江荒沟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全面投产发电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6月29日,国网新源黑龙江荒沟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黑龙江省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该电站投产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积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抽水蓄能建设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将有力保障东北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荒沟抽水蓄能电站位于牡丹江海林市三道河子镇,总投资58.03亿元,枢纽工程由上水库、下水库、水道系统、地下厂房和地面开关站等组成,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安装4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机组,通过500千伏线路接入东北电网。电站于2014年5月开工,建设期为地方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电站的全面投产发电能拉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助推地方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自2021年年底首台机组投产发电以来,荒沟抽水蓄能电站已投运的3台机组运行稳定。截至目前,机组平均启机成功率99.8%,累计发电524次,抽水466次,发电量5.36亿千瓦时,抽水电量6.82亿千瓦时,承担东北电网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和重要节日保电任务,充分发挥了调峰、调频、调相、储能和系统备用等功能。 截至目前,东北电网风电装机容量达4725万千瓦,占比26.3%。荒沟抽水蓄能电站可极大缓解东北电网新能源消纳压力及省间电力传输压力,每年可促进清洁能源消纳超过24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2万吨。 荒沟抽水蓄能电站位于高寒地区,建设条件复杂。工程建设者探索实施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地方“五位一体、和谐共建”的工程管控模式,采用水工建筑物水下施工技术,加强混凝土成品保温、户外设备设施保护。工程建设实现技术创新,首次采用具有线棒数量少、铁芯长度短、电磁参数好等优点的四支路发电电动机定子绕组型式;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立地下厂房数字化三维模型,对全厂电缆实施三维可视化模拟敷设,提升敷设质效。 电站地处东北黑土区,国网新源牡丹江抽水蓄能公司严格执行水保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举措;组织专门队伍开展腐殖土收集、储存;与地方林业部门签订协议,在邻近林场栽培珍稀树种,实现电站建设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原标题:黑龙江荒沟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全面投产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