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February 2022

蓝冠智能功率模块IGBT—IPM及其应用(1)

在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应用中,蓝冠IGBT已取代GTR或MOsF龃成为主流。心盯的优点在予输入阻抗高、开关损耗小、饱和压降低、通断速度快、热稳定性能好、耐高压且承受大电流、驱动电路简单。目前,由妇BT单元构成的功率模块在智能化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智能功率模块(IPM)不仅包括基本组合单元和驱动电路,还具有保护和报警功能。IPM以其完善的功能和高可靠性创造了很好的应用条件,利用IPM的控制功能,与微处理器相结合,可方便地构成智能功率控制系统。IGBT一IPM模块适用变频器、直流调速系统、DC—DC变换器以及有源电力滤波器等,蓝冠平台官网其中富士R系列IGBT一IPM是应用较广泛的产品之一。 2 IGBll_IPM的结构 IPMⅡ模块有6单元或7单元结构,用陶瓷基板作绝缘构造,基板可直接安装在散热器上,控制输入端为2.54 m标准单排封装,可用一个通用连接器直接与印刷电路板相连。主电源输入(P,N)、制动输出(B)及输出端(u,v,w)分别就近配置,主配线方便;主端子用M5螺钉,可实现电流传输。 IPM的结构框图如图l所示,其基本结构为IGBT单元组成的三相桥臂;内含续流二极管、制动用IG明和制动用续流二极管;内置驱动电路、保护电路和报警输出电路。IPM共有6个主回路端(P,N,B,u,v,w)、16个控制端,其中vccu、vccv、vccw分别为u、v、w相上桥臂控制电源输入的+端,GNDU、GNDV、GNDW分别为对应的一端;Vinu、vinV、vinW分别为上桥臂u、v、w相控制信号输入端,vcc、GND为下桥臂公用控制电源输入;vinX、vinY、vinZ分别为下桥臂x、Y、z相控制信号输入端;vinDB为制动单元控制信号输入端;ALM为保护电路动作时的报警信号输出端。 图1 IPM结构框图 R系列IGBT—IPM产品包括:中容量600v系列50A~150A、1200v系列25A~75A;大容量600v系列200A~300A、1200v系列100A一150A。共计20多个品种。 3功能特点 3.1 IGBT驱动功能 全部IGBT的驱动功能为内置。采用软开关控制,分别使用单独门极电阻,根据驱动元件的特性,可独立地控制各自的开关山/dl。单电源驱动无需反偏电源,共需4组独立驱动电源,上桥臂侧3组独立,下桥臂侧1组公用。由于设计为低阻抗接地方式,可防止因噪声而产生的误导通。 3.2过电流保护功能 通过检测IGBT集电极电流进行过电流保护,如集电极电流超过容许值6—8 ps,则软关断IGBT,由于有6—8ps的保护动作延时,瞬间过电流及噪声不会导致误动作。同时还具有防止误动作闭锁功能,在保护动作闭锁期间,即使有控制信号输入,IGBT也不工作。 3.3短路保护功能 过电流保护动作时,短路保护将联动,能抑制因负载短路及桥臂短路的峰值电流。短路保护及过电流保护实际上均是对IGBT的集点极电流进行检测,无论哪个IGBT发生异常都可保护,由于电流检测内置,故无需另加检测元件。 3.4控制电源欠电压保护 当控制电源电压Vcc下降到容许的下限值时,如果输入信号为ON,则IGBT软关断,输出警报。欠压保护采用滞环控制方式,即当Vcc恢复至上限值时,如输入信号为OFF,则解除报警。 3.5管壳及关芯温度过热保护 从用与IGBT、续流二极管管芯装在同一陶瓷基板上的测温元件检测基板温度,同时采用与IGBT管芯在一起的测温元件检测IGBT管芯温度。当检测出的温度超越保护温度值并持续1ms后,过热保护动作,IGBT 被软关断,在2ms的闭锁期间停止工作。 306警报输出功能 在下桥臂侧各种保护动作闭锁期间,输出报警信号,如控制输入为ON状态,即使闭锁期已结束,报警输出功能也不复位,等到控制输入变为OFF时,报警复位,保护动作解除。 3.7制动用IGBT及续流二极管 在制动单元中使用的IGBT及续流二极管为内置,外界耗能电阻即可构成制动回路,小号减速时的回馈能量,抑制直流测电压的升高。 4 IGBT一IPM的应用 IGBT一IPM既可以用于单相电路也可用于三相电路,用户只需在主接线端接上电源及负载,并向模块提供控制电源及驱动信号,配线即告完成,电路即可工作。为了提高模块的整体应用性能,且便于连接微处理器.驱动信号一般由光耦外围电路产生。 4.1外围驱动电路 外围驱动电路主要是使控制输入信号通过光电耦合器传送,设计时可选择HcPI一1505、HC-PL_4506、TLP一759、TLP559等型号的光电耦合器,并使光耦与IPM控制端子间的布线最短,布线阻抗最小。 以上推荐型号的光电耦合器均为发光二极管驱动方式,dv/dt的耐量小,故采用光耦阴极接限流电阻的驱动电路形式,完整的外围驱动电路如图2所示。

蓝冠平台官网基于无线网络控制的智能照明系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能环保、智能化的家用设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经过前期社会调查,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灯光照度调节控制系统普片存在两大不足:一是很少使用节能灯;二是仅限于整体调节,不能进行局部精细的调节,达不到灯光人性化和节能的目的。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出了一种基于无线网络控制的智能照明系统。 1 系统硬件设计 1.1 主控制模块 ZigBee技术是当前发展较为迅速且日趋成熟的一种无线通汛技术,ZigBee技术采用国际通用免费频段2.4GHz,具有低功耗、低成本、低复杂度等优点,蓝冠且能自动组网,网络容量大,可容纳多达65000个节点,网络中的任意节点之间都可以进行数据通讯。ZigBee网络具有星状、树状和网状拓扑结构。CC2431是一个真正的片上系统(SoC),主要用于无线传感网络ZigBee/IEEE 802.15.4解决方案。图1所示是CC2431的实物模块示意图。 图1 CC2431的实物模块示意图 1.2 LED驱动电路模块 LED具有低压、低功耗、蓝冠平台官网高可靠性和长寿命等一系列优点,是一种符合环保和节能的绿色照明光源。随着LED技术的提升,新型LED节能灯的成本不断下降,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LED已开始进入商业照明或部分家用照明市场,相对于传统照明方式(白炽灯、卤素灯、紧凑型荧光灯、直管荧光灯和金属卤化物灯),LED照明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本系统利用LED灯作为光源,并采用HV9910B芯片驱动设计方案。HV9910B是一个高效LED驱动控制集成电路,它在输入电压从8V DC到450V DC范围内能有效驱动高亮LED。为了保证亮度恒定并增强LED的可靠性,外部高亮LED串采用恒流控制方式,而不是恒压控制。其恒流值由外部取样电阻值决定,变化范围从几mA到1 A。一个LED串的输出电流可以设定为0到它的最大值之间的任何值。此外,HV9910B也提供有一个低频的PWM调光功能,能接受一个外部达几千赫兹的控制信号,并可在0~100%的占空比下进行调光。本系统采用PWM调光,其实际应用电路如图2所示。 图2 HV9910B调光电路 1.3 RSSI(Recelved Signal Strength)定位技术 RSSI是指节点接收到的无线信号的强度大小。在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的定位中,如果已知发射节点的发射信号强度,接收节点就可以根据接收到信号的强度计算出信号的传播损耗,并利用理论和经验模型将传输损耗转化为距离,再利用已有的算法计算出节点的位置。该技术对硬件要求较低、算法相对简单,已在实验室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特性。 接收信号强良RRSSI理论值可由式(1)表示: RRSSI=-(10 nlgd+A) (1) 其中,射频参数A和n用于描述网络操作环境。在全向模式下,射频参数A被定义为用dBm表示的距离发射端1 m处接收到的信号强度的绝对值。如信号强度为-40 dBm,那么参数A被定为40。定位引擎的期望参数A为30.0~50.0,精度为0.5。参数A用无符号定点数值给出,最低位为小数位,而其余各位为整数位。A的一个典型值为40.0。射频参数n被定义为路径损失指数,它指出了信号能量随着其到收发器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速率。衰减与d-n成比例,这里的d是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实际写入定位引擎的参数n是一个通过查表得到的整数索引值n_index,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参数n查询表 CC2431无线定位引擎基于RSSI技术,定位系统由参考节点和盲节点组成。参考节点是一个位于已知位置的静态节点,这个节点知道自己的位置并可以将其位置通过发送数据包通知其他节点。盲节点可从参考节点处接收数据包信号,以获得参考节点位置坐标及相应的RSSI值,并将其送入定位引擎,然后再读出南定位引擎计算得到的自身位置。CC2431定位的基本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CC2431定位引擎操作流程图 1.4 灯光照度 照度是反映光照强度的一种单位,其物理意义是照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照度的单位定义是每平方米的流明(Lm)数,也叫做勒克斯(Lux):1 Lux=1 Lm/m2。本系统采用22…

蓝冠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在杨丁变的应用总结

1、前言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国内已经广泛应用,微机型继电保护和测控设备普及应用,监控技术水平逐年上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二次设备之间互操作性不够、长期维护和运行困难、信息难以共享,重复投资、二次电缆用量多,蓝冠造价高、运维困难;模拟信号传输存在干扰及附加误差,变电站运行安全性、可靠性降低、难以实现状态检修等;同时为了推进广西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推广,将110kV杨丁变电站作为数字化变电站建设是必要的。 由于近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蓝冠平台官网电子式一次设备,光电式传感技术的应用,使实现整个变电站的数字化成为可能。为了实现数字化变电站所要完成的控制、监视和保护功能,110kV杨丁变电站采用三层结构,即变电站层、间隔层和过程层。 监控系统由站级层和间隔层、过程层三部分组成,网络按单网考虑,全网络实现IEC61850通信规约,对全站所有信息按照IEC61850规约建模,实现全站信息共享,过程层到间隔层采用点对点结构,间隔层与站控层组建环网。 过程层主要完成模拟量采样、开关量采集和控制命令的出口等与一次设备相关的功能,过程层设备包括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与互感器连接,智能终端与开关设备及其他需要采集开关量的设备连接。 间隔层的功能在于完成各个间隔的测量、控制和保护功能。本站中,110kV线路、内桥间隔和主变本体、主变10kV侧配置了智能终端,智能终端完成了站内的测控功能,故110kV和主变部分不配置专门的测控设备,仅由保护设备进行测控信息的转发;10kV测控与保护合二为一,置于10kV开关柜,10kV部分不设置过程层,按照常规综自站的模式,测控保护装置与一次设备用电缆进行连接,间隔层按照IEC61850规约通信。 站级层的功能在于监控全站,向调度上传站内信息,接收来自调度的命令,通过间隔层和过程层对站内设备进行控制。站控层采用以太网方式组网,包括:当地监控主机/操作员工作站一套、继保工作站一套、远动装置两套、微机五防工作站一套和打印机等。 本站不再设传统模式下的备自投装置。110kV进线备自投、跨间隔的操作、电容器与有载调压主变压器综合投切等需要的联闭锁要求,均由IEC61850 GOOSE功能实现。所用变备自投由低压侧智能开关实现。 其它智能设备通过符合IEC61850规约的通信接口接入计算机监控系统,不具备IEC61850通信接口的设备通过规约转换器转换成IEC61850之后接入监控系统。 2、杨丁变电站数字化应用的优点 2.1变电站保护设备运行更稳定 (1)数字化变电站中,智能化一次设备的数字化传感器、数字化控制回路代替了原常规继电保护装置、测控等装置的I/O部分,光缆代替电缆避免了集电器等逻辑部件老化、失灵带来的误动作,克服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发热、氧化、切换不可靠等问题。 (2)传统电压、电流互感器内部绝缘机构复杂,易饱和,准确性受二次负载影响、容易受电磁干扰,以及漏气、漏油,甚至存在爆炸等问题。变电站数字化后采用光电式互感器,采用法拉第磁光效应(无源型)或者罗斯夫斯基线圈(有源型)从磁场中获得有关信息,能实现大电流比、无磁饱和、频率响应范围宽,精度高,暂态性能好等优点。 (3)数字变电站采用了智能终端,将部分保护设备放置在开关端子箱中就地保护,极大减少了电磁干扰。 2.2变电站保护设备运行维护更安全方便 (1)数字化变电站能有效避免二次侧的电压回路短路、电流回路开路的恶性事故的发生。 (2)电脑程序代替了传统的保护调试方式,更为快捷、准确。 2.3辅助材料大大减少,建设成本大大降低。 数字化变电站中有色金属、橡胶等材料耗用量大大减少。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可改进优化电站配置方式,电站监控设备可集成为占地面积非常小的装置,节约了土地资源。 3、数字化变电站规划与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3.1研发过程中专业协作仍有待加强,比如智能化电器的研究至少存在机、电、光三个专业协同攻关,单一专业取得全面突破仍有相当大的困难。 3.2材料器件方面的缺陷及性能改进,比如电子式互感器的材料。 3.3试验设备、测试方法、检验标准,特别是EMC(电磁干扰与兼容)控制与试验还是薄弱环节。 4、数字化变电站应用前景展望 数字化变电站的应用前景数字化变电站是以IEC61850为通信标准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输出过程完全数字化的变电站,其特征为设备智能化、建模标准化、通信网络化、运行管理自动化。基于IEC61850标准实现的数字化变电站具有设计高效、技术长期先进、标准相对稳定和系统易于维护的优点。目前,国内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应用和实施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尤其是过程层和间隔层IED之间数字通信方案还停留在开发研究的初期。对推广和应用而言,光互感器还需攻克一些技术难题。国内满足要求、能推广应用的智能型一次设备太少。就交换机和嵌入式智能装置而言,在过程层应用1000Mbit/s网的技术不成熟。 数字化变电站系统方案应分期进行。首先,在相对成熟的变电站层和间隔层,推广IEC61850标准实施,实现不同厂家设备之间的互联和互操作。其次,重点攻克的间隔层与过程层之间部分实现数字化,积累来自现场的实际经验,验证和完善数字化变电站的工程方案。最后,制定可以推广、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变电站系统解决方案。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全新的、网络化、智能化、分布式的保护与控制系统,它除能够完成现有现有常规监控系统的监控、保护等功能外,还能够对数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真正能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和上、下系统进行互联。

蓝冠网址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发布的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规划,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将包含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共六个环节,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的技术特征,到2020年,中国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稳定水平,蓝冠网址电网与电源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得到显著提高。可见,如何有效搭建用户与电网之间沟通桥梁,提供安全可靠的用电信息采集服务,是实现电网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的基础,同时也是电力公司增强电网综合服务能力,满足互动营销需求,提升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可以预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将在我国智能电网配用电部分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依托光纤、无线和电力线载波等通信技术构筑的网络,通过采集器、集中器、智能表计、用户智能交互终端等设备,在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形成网络互动和即时连接,从而实现电力、信息、应用数据的高速传输和远程家电控制等功能。相对其它通信技术,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采用低压电力线作为传输介质,具有线路资源丰富、传输速率高、网络建设成本低等技术优势,有望在未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网络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 智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现状 近年来,各地供电公司根据各自的应用需求,也陆续开展了智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试点建设,在负荷预测分析、电费结算、需求侧管理、线损统计分析、反窃电分析及供电质量管理等业务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调研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仅仅作为试点建设的智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规模小、分散孤立,总体采集覆盖率低,只占到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电力用户总数的不到5%,离上述的总体目标还相差甚远,无法满足公司系统各层面、蓝冠客服各专业准确掌控电力用户信息的需求。 究其原因,已经试点建设的智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之所以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应用,除了受系统规划、标准建立、运行管理及资金投入等各方面因素制约以外,更重要的因素是电表数据采集系统的通信方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目前,国内现有的电力用户抄表系统在从电表或采集终端到抄表集中器的本地通信方式上,大都采取的是485布线、窄带低频电力线载波或无线的通信方式。这些抄表系统或者是施工量太大,不方便大范围实施(如485布线);或者是受电力线负载特性的影响较大,而造成通信信道的不稳定不可靠(如窄带低频电力线载波)。而它们的共同弱点都是带宽过窄、速率过低、实时性差、不能实现双向快速通信等,因此已建系统的实用化程度低,无法满足供电公司建设用电信息一体化采集平台的需求,更不能满足用电预付费、断复电和防窃电等更高层面上的管理需求。因此,大多数供电公司没有把握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现在仍以现场人工抄表为主。 因此,供电公司要打造适合于各层面、各专业共享的用电信息一体化采集平台,能够满足线损的统计与计算、供电用户用电负荷曲线分析和异常用电情况查询,实现对电力用户的远程通断电控制和预付费管理等更高的管理需求,就必须升级智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通信方式,以确保系统的数据通信是实时的、快速的、可靠的、稳定的。而如同其它工商业用户信息与控制网络一样,网络宽带化将是是智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 2 电力线宽带通信的技术特点 电力线宽带通信(Broadband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简称BPLC)技术,是以太网技术发展的分支。它采用先进的OFDM通信编码技术,利用覆盖范围最为广泛的电力线作为高速数据通信的载体,可以免布线、低成本地实现用户的数据终端接入宽带通信网络,适应了现代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需求。国内宽带PLC的应用起始于1999年原国家电力公司的科技项目,并在2001年由原国电通信中心组织开始采用BPLC产品,在北京居民区进行电力线上网试验,随后在北京正式开展电力线上网商业化试运营,在上海、南京、深圳等各地大中城市,也都相继出现了推广电力线上网的企业,使得全国的电力线上网用户达到了近十万户。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用户智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领导小组”颁布的建设模式及技术方案研究报告中,将电力线宽带载波技术列为居民用户用电信息采集本地通信的主要通信方式之一,指出“宽带通信占用频带宽,数据传输速率高,数据容量大,双向传输,无需另外铺设通信线路,安装方便、可以方便地将电力通信网络延伸到低压用户侧,实现对用户电表的数据采集和控制”,认为“相对窄带载波通信,宽带载波安全性更好,通信可靠性更高,这种模式适合用户电表集中的城市台区,能够通过网络实现预付费功能。” 国家电网公司对该技术的科学评价,将极大地推动基于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的电力用户智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配电网络线路,无需布线,可以较大程度上节省网络建设投资,符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宗旨,也是低成本实现用户终端宽带网络化重要手段之一。因为传统的以太网建设需要敷设大量的光纤和双绞线,安装大量的网络交换设备。尽管光纤和双绞线可靠性高,但施工量太大,而且安装技术要求高,造成初装成本高,目前尚不适宜于电力用户计量终端网络的建设。电力线宽带通信以电力线为载体,覆盖范围广、无需布线、建设投资小,而且终端连接方便,接入电源就等于接入网络。因此,利用供电公司380V/220V低压供电网络,完全可以建立起从局端直达每个低压用户的端到端的宽带通信网络,既可以为供电公司远程用电管理的各种应用提供统一的宽带通信平台,又可以为其它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楼宇与家庭的诸多应用提供经济实惠的宽带传输手段。 3 电力线宽带通信在抄表领域与其它通信方式的比较 3.1 抄表领域的主要通信方式 在抄表领域,本地通信信道的主要方式包括RS-485总线、窄带电力线载波、宽带电力线载波和短距离无线等。 (1)RS-485总线。RS-485是一种双向、半双工通信的工业总线标准,允许多个驱动器和接收器挂接在总线上,数据信号采用差分传输方式,具有较高共模范围(-7V至+12V)。其优势在于资源消耗小,易于实现,成本低廉,信号传输可靠性高,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每条RS-485总线上的终端数量有限,多台设备共存时需要分级转发,因此系统安装调试复杂;因终端共用总线,任何一个节点故障都会导致总线无法通信,因此故障排查工作量大;RS-485总线的实现需要敷设专用线路,施工量大,容易遭受外部电磁干扰和人为破坏。 (2)窄带载波通信方式。低压窄带载波通信技术是指载波信号频率范围≤500kHz的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数据传输速率较低。采用这种通信方式时无需另外铺设通信线路,安装方便、可以方便地将电力通信网络延伸到低压用户侧,实现对用户电表的数据采集和控制,适应性好。因为电力线信道具有信号衰减大、噪声源多且干扰强、受负载特性影响大特性,从而降低了低压窄带载波通信的可靠性,使其推广应用遭遇一些技术障碍,需要在应用时采用软、硬件技术结合完成组网优化。因此低压窄带载波通信方式适用于电能表安装位置分散、布线困难、用电负载特性变化较小的台区,例如城乡公变台区供电区域、别墅区等。 (3)电力线宽带通信方式。低压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指载波信号频率范围>1MHz的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低压电力线宽带通信占用频带宽,数据传输速率高,数据容量大,双向传输,无需另外铺设通信线路,安装方便、可以方便地将电力通信网络延伸到低压用户侧,实现对用户电表的数据采集和控制,适应性好。因其采用较高频率的载波信号,在电力线中信号衰减较快,因此在长距离通信中,可通过在适当条件下加装中继方式实现可靠传输。电力线宽带通信所使用的频段在电力线上干扰较少,通信可靠性更高、更稳定,安全性更好,这种模式适合用户电表集中的城市社区,能够通过网络实现预付费功能。 (4)无线通信方式。无线通信的频段是工业科学医疗(ISM)频段微功率,包括433MHz、868MHz(欧洲)、915MHz(美国)和2.4GHz,节点间的通信方式包括点对点、固定中继和自组网等类型。无线通信方式主要包括ZIGBEE、微蜂窝及由这些技术衍生出来的类ZIGBEE等方式。无线通信的优点在于安装简便,无需布线,适应性强。但因其标准不统一,实现方式各异,性能参差不齐。除了距离衰减外,建筑物、天气、空间电磁干扰等外部环境变化都会对无线通信造成影响,因此无线通信方式在抄表领域的应用也必须根据现场环境,采用中继、转发、组网等方式来实现数据的传输,使其推广受到阻碍,更适合于作为其他本地通信方式的补充形式。

蓝冠客服即时通讯技术在电力调度发令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随着地区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电话发令模式已不能满足日益繁重的调度操作任务要求,经常出现调度电话阻塞、检修工作延误等现象。调度传统电话发令模式存在以下弊端: (1)、调度员受理业务被动,蓝冠网址不能根据检修工作的紧、缓、主、次安排计划操作。 (2)、事故情况下,正常计划操作电话、非事故单位询问占用调度电话,阻碍事故的处理。纷扰的电话可能打断调度员思维,引起误下令或误接令; (3)、现有调度日志管理系统的项目分类不能很好地体现工作的关联性,对于一些基本类型的操作未能实现记录自动关联,降低了工作效率,蓝冠客服也不利于日志的规范化管理。 与此同时,近十年来,即时通讯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彻底改变了人民沟通交流的方式。本文提出了将即时通讯和调度发令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的网络电子发令方式,实现调度操作令的全流程闭环控制,真正实现调度员和受令人员面对面发令。 图1 电力调度网络电子发令示意图 1 与传统发令方式比较 网络电子发令模式与传统电话发令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文字+语音+视频实现面对面发令方式。 电话发令模式:调度员和受令人员之间利用电话进行发令,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发令过程不直接,双方无法掌握对方的工作状态,容易造成工作耽搁。 网络发令模式:调度员和受令人员通过文字+语音+视频方式进行发令,双方可以掌握对方的工作状态,便于即时交流。下令过程生动形象。 (2)操作令的文字传输有利于内容表达 电话发令模式:利用电话进行接发令,存在着错误记录、谐音误会等危险点,且接发令时间长。 网络发令模式:实现了操作指令的文字传输,内容清晰明确,杜绝了错误记录、谐音误会等危险点,缩短了接发令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3)可提前看到调度工作安排 电话发令模式:受令人员无法了解调度员的工作安排,经常出现与调度员联系时由于其业务繁忙而电话阻塞的情况,与调度员业务联系效率低下。 网络发令模式:受令人员可提前大致了解调 度员的工作安排,可以根据其工作安排选择在适当的时间进行业务联系。 (4)实现操作令的预申请 电话发令模式:受令人员在计划开始时间才向调度员进行工作申请,由于调度员要对现场申请内容做审核工作,且其计划工作业务繁忙,造成下令操作时间通常比计划开始时间滞后,有时甚至影响对用户送电,降低了供电可靠性。 网络发令模式:受令人员可在工作前一日夜间,调度员业务相对空闲时利用网络发令系统预申请功能提前进行工作申请,调度员可对预申请工作提前介入,在计划工作时间准时下令,提高工作效率。 (5)预知获得操作令的时间 电话发令模式:由于无法得知调度下令时间,操作时段受令人员需随时等待调度员下令,对自身工作造成影响(例如监控员此时无法安排遥控操作、巡检员无法进行站内其他业务办理等)。 网络发令模式:利用网络发令系统可随时得知自身工作在调度业务中的目前排位和预知下令时间,有利于安排自身业务,提高工作效率。 (6)工作申请的模板化 电话发令模式:由于各个受令业务水平及工作习惯的不同,向调度员进行工作申请时形式存在差异,不利于工作的规范化和安全性。 网络发令模式:受令人员选择系统中的标准模板进行申请,工作申请模板化、规范化、标准化,减少了申请的错漏。 (7)有利于监护人员的监护 电话发令模式:发令人利用电话发令时监护人无法得知通话内容,存在监护工作的盲点。 网络发令模式:由于实现了操作指令的文字化传输,每项操作指令由监护人审批再执行,消除监护的盲点,大大提高调度发令的安全性。 (8)清晰的分清事故处理与正常操作 电话发令模式:计划性操作和事故处理都是通过电话进行,无法突显事故处理的紧急性和重要性,并且由于事故处理时其他电话的干扰,影响调度员情绪和事故处理的准确性。 网络发令模式:计划性工作通过网络发令系统进行,事故处理通过电话进行,清晰的区分事故处理与正常操作,同时避免了事故处理时的电话干扰。 综上所述,网络电子发令系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即时通讯技术,尽可能减低人为因素对调度接发令影响,第一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提高了接发调度令的安全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网安全性,与传统电话发令模式相比其优点十分突出。 2总体设计 电力调度网络电子发令系统解决方案的构架为服务器/客户端模型,通过TCP/IP网络协议或者UDP网络协议进行通信。系统系统总体构架见图2。 服务端负责进行消息的接收、转发和存储。正常运行时监听指定的端口,等待来自调度端或者受令端的请求,根据请求的类型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转发给对应的客户端。 客户端包括调度端和受令端。客户端通过人机界面获取用户的请求,并将请求发送给服务端。

蓝冠网址LPAR技术在省级电网企业协同办公系统中的应用

一. 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化技术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正在最大程度地改变企业IT基础设施的部署及运营。而甘肃省级电网企业协同办公系统即是打破原有本部、各地市公司两级部署模式,采用大集中部署的电力业务应用系统。即在甘肃省电力公司本部实现所有系统的集中部署,各地市公司通过访问部署在本部的系统完成日常办公业务。 由于采用大集中部署服务器的技术架构,蓝冠网址考虑到机房实际容量及节省硬件采购成本,将其中两台IBM p6 570小型机采用逻辑分区(LPAR)技术,就是将单台服务器划分成多个逻辑服务器,彼此运行独立的应用程序。 逻辑分区不同于物理分区(Physical Partitioning PPAR),物理分区是将物理的将资源组合形成分区,而逻辑分区则不需要考虑物理资源的界限。相对而言,逻辑分区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可以在物理资源中自由的选择部件,这需要有比较好的保证,即最大化的使用系统资源,但又最小化不必要的资源再分配。在逻辑分区的环境下,如CPU、内存和I/O都可以独立的分配给每个分区。 二. 技术特点 一个逻辑分区包含处理器、蓝冠客服内存和I/O插槽,在一个系统中这些都是一个可用资源的子集,如图3-1所示。当有这些配置规则,资源的单位颗粒度能够非常弹性的被分配给分区。它有可能只添加很少的需要的内存,而不依靠内存控制器的大小或者不需要必须添加那些不需要的更多处理器或I/O插槽。不同于物理分区的方面是资源被分组形成一个分区。 2.1 Hypervisor模式 逻辑分区(LPAR)技术并不是系统上某一单独部件能完成的,它依赖于软件、硬件和firmware的协同工作才能实现。 首先,CPU能支持更多的系统调用(称作系统管理程序Hypervisor模式)。另外要求CPU实模式访问内存地址时具有寻址偏移量的能力。同样,I/O bridge也必须支持I/O卡的DMA地址到内存地址的偏移量,因为这些地址也是由Hypervisor映射的。 如图,Hypervisor的功能示意图。 2.1.1实模式地址寻址 每个操作系统的映象需要用实地址寻址的方式访问内存,不用虚地址的翻译,并且起始地址从零开始,通常先是内核代码、固定的内核结构、和中断矢量。由于在分区模式下,多个操作系统不能共享同样的物理零地址,所以每个分区必须有自己的实地址段。 当每个分区被启动后,固件赋予分区唯一的实地址起始偏移量和范围值,并且将偏移量和范围值存入到分区内每个CPU的寄存器内。这些值映射出赋给此分区的物理地址。当分区程序以实地址方式访问指令和数据时,硬件自动将每个地址增加实地址偏移量。在这种模式下,逻辑分区程序似乎还保持从零地址寻址,虽然实际处理时,此虚地址被自动映射成另外的物理地址。硬件逻辑电路阻止运行在此分区内的操作系统修改这些寄存器的值。任何企图访问实地址超出所分配的地址范围时,会引起地址异常中断。 2.1.2 虚模式地址寻址 当程序在虚地址方式下访问指令和数据时,它并不关心地址是否被虚拟内存管理(VMM)使用页面转换表进行了转换。页面转换表存放在系统内存中,每个分区都有自己唯一的页面转换表。处理器使用这些表透明地将程序的虚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 在逻辑分区模式下,页面转换表被存放在一个特殊的内存区域,只能被hypervisor所访问。换句话说,页面转换表并不在此分区所属的实地址范围内。保存页面转换表地址的寄存器也被硬件逻辑所保护,不能被分区程序所修改,只能被hypervisor管理程序所修改。 当操作系统需要产生一个页面转化映射时,分区内处理器必须执行一个hypervisor服务调用指令。由hypervisor程序代表分区产生页面表入口,并为此页增加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偏移量。分区程序可以调用hypervisor修改或删除存在的页表项。 2.1.3 LPAR和操作系统的关系 在逻辑分区环境下操作系统的特殊处理,主要的不同是虚拟内存管理功能,只有分配给分区的设备才能被操作系统所访问,操作系统不能访问到分区外的任何资源。一些可选的hypervisor服务,用来处理Debug信息,以及每个分区的虚拟TTY 处理。 在pSeries硬件平台上,提供了一系列的结构化固件在线提取服务(RTAS)调用,在LPAR模式下,这些调用执行附加的有效性检查和资源虚有化处理。例如,尽管只有一个物理的闪存和物理时钟芯片,RTAS可让每个分区都感觉有自己的闪存和不同的时钟。 2.2 Firmware和AIX之间的关系 除了Hypervisor之外,当系统重置后运行在Open Firmware一层(称作Global)能够访问系统中所有的设备和数据。当系统划分逻辑分区后,存在另一个Open Firmware,它运行在Global上面。每一个分区有自己的分区固件,它可以访问属于自己分区内的所有设备,但是不能访问其它分区内的设备。 如图2所示,Firmware和AIX之间的关系。 2.3 健壮的LPAR的管理 hypervisor服务程序强迫分区的边界和维护分区内资源的一致性。分区的管理也体现了安全性特点,分区的管理是通过IBM…

蓝冠平台官网滑动窗积分法在谐波电流检测中的应用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电子装置非线性特性产生的谐波在电网中产生了大量污染现象。有源滤波器APF(active power filter)在谐波抑制中得到较广的使用。目前,APF中常用的谐波检测算法有瞬时无功功率法、离散傅立叶变换法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l2。 等。但瞬时无功功率法基于三相三线制电路,对于单项电路和三相四线制电路,蓝冠平台官网需要进一步改进。DFT方法可以准确的检测出稳态信号中的任意次谐波信息,但计算量极大,同时,检测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和延迟。文献[6,7]从单位功率因数角度出发,推导了可以检测基波有功分量瞬时值的滑动窗积分法。该方法还可用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实现。实际证明,这种滑动窗积分法具有计算简便,动态响应良好的特点。但单位功率因数法使其不具备检测某一次或几次谐波分量的功能。 1 滑动窗积分法 1.1 畸变信号同时含奇、偶次谐波 信号在第一个基波周期采样完毕后,存储器中存人了N 个采样点值,并得到一组a 、b 。被称为旧序列。滑动窗法是指:从第二个基波周期起,将第J( 一0,1,2,3,⋯ ,N一1)次采样后得到新采样值替换旧序列中的第J次采样点,从而将旧序列更新成了一个新的完整序列。而又被作为第J+ 1次采样时的旧序列,依此类推。此时,所表征的信号相位始终与原信号相位保持一致。检测结果无需相位修正。 上述整个计算过程类似于用一个不断滑动的、蓝冠注册长度为一个基波周期(或其整数倍)的窗口将积分计算区域覆盖,窗口的滑动步长为一个采样周期。 1.2 畸变信号仅含奇次谐波 在积分法上加入长度为1/2基波周期的滑动窗,可使检测结果几乎无延迟求得。但此时滑动窗法需改进。首先,将畸变信号长度按1/2基波周期均匀分割,再将分割后的各信号段按奇偶次序分别给予编号“0”或“1”。信号在第1/2基波周期采样完毕后,可得长度为N/2的旧序列{i( ))。从第二个1/2基波周期起,在编号为“1”的信号段中,将J( 一0,1,2,3,,N/2— 1)次采样后得到新采样值取负后作为i( ),替换旧序列中的第 次采样点i( ),在编号为“0”的信号段中,则将第J次采样值直接作为i( ),替换旧序列中的i(j)。这样得到的新序列{ ( )}所表征的信号相位始终与原信号相位保持一致。无需相位修正。而{i(n)}又被作为第 + 1次采样后的旧序列,依此类推。利用式(13),将旧序列的。 减去4sin(2 7r /N)i(j)/N, 再加新周期序列4sin(2 7ckj/N)i(j)/m,即得新序列中的a 。同理b可得。这相当于用一个不断滑动的、长度为1/2基波周期(或其整数倍)的滑动窗口将积分计算区域覆盖。检测过程的计算量与长度为一个基波周期的滑动窗积分法计算量相当。但此时的滑动窗积分法可在一个窗口长度之后对谐波电流瞬时值进行检测,因此长度为1/2基波周期的滑动积分法比长度为一个基波周期的滑动积分法快速性更佳。若畸变电流仅含有奇次谐波,或偶次谐波畸变率较小时,应将滑动窗定为基波周期一半。 2 实例仿真与结果讨论…

蓝冠注册论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个以功率半导体器件、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为支撑的技术平台。经过50年的发展历程,它在传统产业设备发行、电能质量控制、新能源开发和民用产品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最成功地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是直流输电(HVDC)。自20世纪80年代,柔性交流输电(FACTS)概念被提出后,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多种设备相继出现。本文介绍了电力电子技术在发电环节中、蓝冠平台官网输电环节中、在配电环节中的应用和节能环节的运用。 二、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柔性交流输电(FACTS)概念被提出后,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多种设备相继出现。已有不少文献介绍和总结了相关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以下按照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和配电以及节电环节,列举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和现状。 (一)在发电环节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的发电环节涉及发电机组的多种设备,蓝冠注册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以改善这些设备的运行特性为主要目的。 1大型发电机的静止励磁控制 静止励磁采用晶闸管整流自并励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及造价低等优点,被世界各大电力系统广泛采用。由于省去了励磁机这个中间惯性环节,因而具有其特有的快速性调节,给先进的控制规律提供了充分发挥作用并产生良好控制效果的有利条件。 2水力、风力发电机的变速恒频励磁 水力发电的有效功率取决于水头压力和流量,当水头的变化幅度较大时(尤其是抽水蓄能机组),机组的最佳转速便随之发生变化。风力发电的有效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风车捕捉最大风能的转速随风速而变化。为了获得最大有效功率,可使机组变速运行,通过调整转子励磁电流的频率,使其与转子转速叠加后保持定子频率即输出频率恒定。此项应用的技术核心是变频电源。 3发电厂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 发电厂的厂用电率平均为8%,风机水泵耗电量约占火电设备总耗电量的65%,且运行效率低。使用低压或高压变频器,实施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低压变频器技术已非常成熟,国内外有众多的生产厂家,并不完整的系列产品,但具备高压大容量变频器设计和生产能力的企业不多,国内有不少院校和企业正抓紧联 合开发。 (二)在输电环节中的应用 电力电子器件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被称为“硅片引起的第二次革命”,大幅度改善了电力网的稳定运行特性。 1、直流输电(HVDC)和轻型直流输电(HVDC Light)技术 直流输电具有输电容量大、稳定性好、控制调节灵活等优点,对于远距离输电、海底电缆输电及不同频率系统的联网,高压直流输电拥有独特的优势。1970年世界上第一项晶闸管换流器,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正式应用于直流输电。从此以后世界上新建的直流输电工程均采用晶闸管换流阀。 2、柔性交流输电(FACTS)技术 FACTS技术的概念问世干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一项基于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对交流输电系统的阻抗、电压及相位实施灵活快速调节的输电技术,可实现对交流输电功率潮流的灵活控制,大幅度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开始将FA CTS技术用于实际电力系统工程。其输出无功的大小,设备结构简单,控制方便,成本较低,所以较早得到应用。 (三)在配电环节中的应用 配电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强供电可靠性和提高电能质量。电能质量控制既要满足对电压、频率、谐波和不对称度的要 求,还要抑制各种瞬态的波动和干扰。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即用户电力(custom Power)技术或称DFACTS技术,是在FACTS各项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能质量控制新技术。可以将DFACTS设备理解为FACTS设备的缩小版,其原理、结构均相同,功能也相似。由于潜在需求巨大,市场介入相对容易,开发投入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随着电力电子器件价格的不断降低,可以预期DFACTS设备产品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四)在节能环节的运用 1、变负荷电动机调速运行 电动机本身挖掘节电潜力只是节电的一个方面,通过变负荷电动机的调速技术节电又是另一个方面,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电动机节电方较完善。目前,交流调速在冶金、矿山等部门及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首先是风机、泵类等变负荷机械中采用调速控制代替挡风板或节流阀控制风流量和水流量具有显著的效果。国外变负荷的风机、水泵大多采用了交流调速,我国正在推广应用中。 变频调速的优点是调速范围广,精度高,效率高,能实现连续无级调速。在调速过程中转差损耗小,定子、转子的铜耗也不大,节电率一般可达30%左右。其缺点主要为:成本高,产生高次谐波污染电网。 2、减少无功损耗,提高功率因数 在电气设备中,变压器和交流异步电动机等都属于感性负载, 这些设备在运行时不仅消耗有功功率,而且还消耗无功功率。因此,无功电源与有功电源一样,是保证电能质量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电力系统中应保持无功平衡,否则,将会使系统电压降低,设备破坏,功率因数下降,严惩时会引起电压崩溃,系统解裂,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所以,当电力网或电气设备无功容量不足时,应增装无功补偿设备,提高设备功率因数。 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正在不断发展,新材料,新结构器件的陆续诞生,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现代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际工程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蓝冠平台官网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动车驱动系统中的应用

电动汽车是二十一世纪的绿色交通工具,是当前国际上正在进行研究的一项高新技术。它继承电动机、电力电子、微电子与新材料、各种不同的电气驱动系统,还包括光、电、化各学科领域的最新技术于一体,是车辆、电力拖动、电力电子、智能控制、化学电源、计算机、新能源、新材料等工程技术的集成产物。它以电力为动力解除了人们对石油资源日渐枯竭的担心。作为清洁、节能的新型交通工具电动车可以做到“零排放”,它在行驶过程中没有污染,蓝冠平台官网热辐射低,噪音小,不消耗汽油,可应用多种能源,结构简单,使用维修方便,因此受到广泛的欢迎。高效率、高性能电机驱动技术是其关键技术之一,就各种不同的电机驱动,作概略的回顾和展望。 电动车比燃油汽车早出现近半个世纪,它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于燃油汽车。进入20 世纪60 年代,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环境的污染,使石油资源大量消耗,带来了温室效应,这使得电动车又得到了重视。电动车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能源,而且改善了交通安全和道路状况,成为一种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对汽油依赖的理想的替代交通工具。8 0 年代以来,电动车的研制热潮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其中在北美、日本和欧洲等地,水平较高,发展较快,正在逐步由样车试制向小批量商业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如通用汽车公司的冲击4型,NISSAN 公司的FEV,宝马公司的E1/E2,香港大学研制的U2001 等。 1 电力电子技术发展概述及常用器件简介 电力电子器件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也是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龙头”。从1958 年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用普通晶闸管开始,蓝冠注册电能的变换和控制从旋转的变流机组和静止的离子变流器进入由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的变流器时代,这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诞生。到了7 0 年代,晶闸管开始形成由低压小电流到高压大电流的系列产品。同时,非对称晶闸管、逆导晶闸管、双向晶闸管、光控晶闸管等晶闸管派生器件相继问世,广泛应用于各种变流装置。由于它们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小、效率高、响应快等优点,其研制及应用得到了飞速发展。 由于普通晶闸管不能自关断,属于半控型器件,因而被称作第一代电力电子器件。在实际需要的推动下,随着理论研究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电子器件在容量和类型等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先后出现了G T R、G T O、电力MOSFET 等自关断、全控型器件,被称为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近年来,电力电子器件正朝着复合化、模块化以及电力集成的方向发展,如IGBT、MCT、HVIC 等就是这种发展的产物。 1.1 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 (1)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 1964 年,美国第一次试制成功了500V/10A 的GTO。在此后的近1 0 年内,G T O 的容量一直停留在较小水平,只在汽车点火装置和电视机行扫描电路中进行试用。自7 0 年代中期开始,G T O 的研制取得突破,相继出世了1 3 0 0…

蓝冠网址基于数字集成电路的数字式智能电压表的研制(1)

为了解决一般数字电压表自动转换量程、被测电压极性判断、幅度变换、超量程显示及报警信号等智能化问题,采用数字电路芯片,通过数字逻辑控制关系实现电压表使用功能的智能化。阐明了电路设计原理,介绍了电路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电路的功能及特点、电路元件的选择、信号处理的过程等内容。通过实物验证,实现了设计功能,并由此设计得到了一台自制数字式智能电压表。 0 引言 在现在市场上广泛使用的一般数字电量测量电表都没有解决量程自动转换问题,测量操作时仍然靠人工拔动开关转换量程,测量电表的智能化设计是一个难点。在现有的智能电表中,智能化功能大多采用单片机控制电路或双向移位寄存器来实现,其缺点是电路系统、量程控制信号的产生比较复杂,调试与制作难度大,可靠性较差等。实际上,蓝冠网址电路系统完全可以用常用数字集成电路组成,通过组合逻辑功能来实现多个量程之间的自动转换等功能。 1 电路系统的方框结构 电路系统由被测输入电压极性检测与变换电路、电压幅度变换电路、量程自动控制转换信号产生电路、多路模拟开关切换电路、量程控制放大电路、A/D转换电路和显示电路等组成,如图1所示。 图1中各部分电路的功能分别是: (1)电压极性显示信号产生电路:由电压比较器根据被测电压极性产生“+”或“-”极性显示信号。 (2)电压通道选择与极性转换电路:有2个通道,对于正极性电压由通道1通过,若为负极性电压由通道2通过,再变换为正极性后输出。 (3)量程自动控制信号产生电路:根据被测电压的高低确定各段的测量范围(量程),产生量程自动转换控制信号、超量程显示与报警信号,蓝冠客服并控制各量程小数点的位置。 (4)程控放大器与模拟开关切换电路:在量程自动转换控制信号的作用下选择不同的通道,将某个量程的输入电压放大或衰减一定比例后送入A/D转换器。 (5)A/D转换电路:将模拟电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6)译码与显示电路:将数字信号译码后,由数码管显示出测量结果。 2 电路原理图简介 根据图1构建的数字式智能电压表电路原理如图2所示。图中主要元器件的作用如下: U2(SGM522)为二通道模拟开关IC,实现正、负极性的被测电压分通道传输,以便对负极性信号实施反相处理; U3(C4066)为四通道模拟开关IC,在量程自动控制信号的作用下,实现让不同量程的电压分通道传输,以便配合U1-3/4电压进行幅度变换; U4(LM339)、U5(74LS05)、U6与U7(74LS21)组成自动量程控制信号产生电路。其中,U4为四比较器IC,用于确定各量程的测量范围,U5为四反相器,对高或低电平实施反相变换,U6、U7均为四输入双与门IC,通过逻辑运算获得自动量程控制信号; U8(C14433)为双积分式A/D转换器(又称双斜式A/D转换器),转换输出结果与输入信号的平均值成正比,对叠加在输入信号上的交流干扰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具有零漂补偿的3位半(BCD码)单片双积分式A/D转换功能,转换速率为3~10Hz,转换精度为±1LSB,模拟输入电压范围0~±1.999V或0~±199.9mV,输入阻抗大于100MΩ。MC14433转换结果以BCD码形式,分别按千、百、十、个位由Q0~Q3端输出,相应的位选通信号由DS1~DS4提供; U9(MC14511B)为译码集成电路,将BCD码译码成十进制信号,控制数码管的位显示; U10(MC1413)为7路反相缓冲集成电路,用于实现高低电平间的转换,增强对数码显示管的驱动能力。